□孙维国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据《江海晚报》“深读”栏目报道,近段时间,年轻人“下完班、上夜校”的夜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中“出圈”。而年轻人热衷的夜校课程更是丰富多元,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有的课程甚至“60秒内全部抢光”。
夜校,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追求知识、学本领的场所,如今却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卷土重来,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和热情。夜校课程一度“一课难求”的背后,折射出年轻人渴望成为艺术审美与精神世界的“富有者”,在焦虑与压力之下,寻求一种“治愈时刻”。
艺术的实质是生命力量的展现,而当代年轻人的生命力量充沛,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愈发迫切,这是夜校现象再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夜校里学习篆刻陶刻、街舞、非遗技艺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丰富内心的世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自我的个性。
夜校之所以能够成为年轻人艺术与精神追求的满足场所,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密不可分。资源的扩大与放开满足了年轻人对艺术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充实的生活体验平台。政府部门通过夜校提供丰富多样的美育资源,让年轻人能够触手可及,以极具性价比的价格参与各种艺术课程。
在学习各种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年轻人可以将焦虑和压力释放出来,全身心专注在艺术创作或学习中,这种充实的体验感有助于缓解焦虑、释放压力,让年轻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夜校的火热和供不应求,对职能部门如何提供更充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机构需要不断提升夜校课程的质量,丰富多样性。政府部门应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和艺术家参与到夜校教育中来,确保课程水准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夜校的课程种类也可以不断扩展,包括增加本地的传统文化技艺和文化课程,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还应鼓励各类主体成为艺术课程的供应商和服务商。此外,夜校的开展不应仅限于春、秋两季,而应成为一种常态,以让更多年轻人受益于夜校,满足多元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