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喜讯传来:如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通过省级评估。
近年来,如皋在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考古、修缮、保护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搜集整理、民俗活动复原和传统手工艺人保护上持续探索,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活力向乡镇延伸,千年古镇白蒲镇便是典型之一。
古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修缮保护开发对推动文化保护和传承、带动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具有积极作用。不久前,白蒲镇再添一处人文名胜,吕公祠在新老几代白蒲人的共同努力下正式开馆。
这座坐落于通扬运河旁的崭新场馆,全面展示了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岱戎马倥偬、战功赫赫的传奇人生,是白蒲镇文化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探索和实践,对白蒲镇申创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吕岱,是东汉广陵郡海陵县人,也就是如今的白蒲林梓人,他40岁投奔孙权出道、85岁拜上大将军、92岁任大司马,是历史上有名的常胜将军。他活到96岁,也是有名的长寿将军。”白蒲镇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春和介绍,为了做好白蒲镇文物保护,做好吕岱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白蒲镇挖掘整理吕岱生平事迹、历史遗存,投入资金,设计建造了具有古典风格的吕公祠,这里将成为讲述白蒲镇优秀历史文化、展示人文发展成就、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吕公祠外新落成的吕岱雕像高大巍峨,一路之隔的苏中战役丁林战斗纪念馆也在规划设计中,宽阔的通扬运河不断流淌,见证着白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吕公祠向南8公里,便是白蒲老街,这片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和宋代街巷,是白蒲人过往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有效传承保护的现代缩影。
“白蒲是千年古镇,建设时间可追溯到东晋年间,是长江下游较早见诸史册的县城,也是明清时江淮富庶的名镇。”杨春和告诉记者,古白蒲镇依势而筑、傍水而建,其文化内涵和形制布局可与周庄媲美。
老街旧巷,青砖灰瓦,参差人家。时光流转,白蒲老街的老建筑大多得到妥善保存,一些曾被损毁的建筑,也得到了修缮或重建。如今,沿着石板路走在老街之中,只见街巷交错、古中呈新、生机盎然。
“这是新修的石板路”“这是新安的摄像头”“这是改建的仿古公厕”……一街十巷,移步换景,杨春和详细介绍着老街的发展变化。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老街的道路、围墙、巷名、牌楼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41处文保单位安装了烟感报警器等消防设备,不少民居得到有效修缮、翻新,老街百姓的居住便利性、舒适度大为提升。
漫步小巷,可以看到不少人家院中、路边都种着花草。“这是我们白蒲人的特色,种点花草,颐养情志。”84岁的保惠英在老街住了一辈子,她的爱好就是侍弄花草、每天下午打会儿桥牌。屋内老友相聚,言笑阵阵,院中白兰花飘香,生活惬意悠然。
费达泉家住在秀才巷,老宅在2021年进行了翻修,修缮一新的房屋既保留了明清建筑的古典风格,又兼具了现代家居的舒适、雅致。“住了几代人的老房子,水电设备老化,燃气、淋浴、制冷取暖等设备也跟不上。”费达泉说,现在房子装上了空调、有了电热水器,洗衣做饭都变得很方便。
驷马桥巷、顾家宗祠巷、秀才巷……经纬相交、纵横交错的古巷,勾勒出小镇的悠远古韵。在众多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中,顾氏住宅可以说是民居建筑的代表。这座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的庭院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有前后两个小院,这里既是顾家住宅,也是顾氏书院所在地。“顾家是诗书世家,清乾隆年间,顾家在此创办顾氏蒲涛学塾,前后延续200余年。”杨春和介绍,居住在此的顾氏后人,六代人从教,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世家、教师世家。
对于这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古建筑、文保单位,白蒲镇秉持系统谋划、整体保护的原则,在尊重原有建筑风格、布局的前提下,按片区式改造、街巷式保护、院落式布局等规划定位实施提升改造,让古建筑在新时代也有“生活气”。如今,98岁的顾氏后人刘汝琴跟子女生活在老宅中,每天侍弄花草,跟街坊走动走动,怡然自得。
传承历史文化要以用促保,更要让历史文化融入满城烟火气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2013年,白蒲镇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第七批省历史文化名镇;2022年,白蒲镇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如今,白蒲镇正在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们要始终立足地方特色,讲好白蒲镇大运河文化、长寿文化、红木文化故事,让白蒲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杨春和说。
本报通讯员 蔡梦玉 本报记者 陈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