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布第十二批次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名单,通州区石港镇睹史院村上榜。近年来,通州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力促农文旅融合,打造发展样板,以旅游产业兴旺带动特色田园建设。该区已连续7年获江苏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区),建成近10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4家省级主题创意农园。
以“农”筑底
释放“农业+”效应
农文旅融合,根基在“农”。
11月30日,走进刘桥镇徐园村和园盆景艺术研究院,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的盆景。“这是收藏级精品罗汉松,扭曲转折多变,整体布局清晰,冠幅饱满……”在研习室内,盆景教学师傅正忙着向前来观摩学习的农户介绍盘扎技术。
近年来,徐园村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扶持发展了以品正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果蔬采摘、御福园药业为代表的中药种植等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相结合的格局。目前,全村共有家庭农场8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规模经营比重达90%以上,促进带动600余人就业。2022年村营收入共计232万元,今年预计可达305万元。
在东社镇东平村千亩生态农业园里,一栋栋白色温棚交错排列,村庄和温棚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关键词,东平村将芦笋作为经济发展主抓手,打造“研究、育种、育苗、种植、销售”全链条芦笋经济。目前全村种植芦笋3200余亩,年产值5700多万元,亩均效益超过1.3万元,群众收入年增收5万元以上。村民曹小华投入了15万元流转20亩土地建造了钢架大棚种植了芦笋:“这小小的芦笋,收入是传统经济作物的5倍。”
目前,东平村正在打造一个以芦笋产业为龙头,设施农业、水产养殖、乡村游业为配套的“芦笋村”。东平村党总支书记孙志忠欣喜地说,特色农业不仅带来了游客,还增加了集体收入。2022年,东平村村营收入190余万元,今年预计可达210万元。
以“文”化人
筑牢文化传承力
农文旅融合,源泉在“文”。
近日,石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石港小学走进圣耕园研学基地,组织开展了“耕读田园 乐享秋趣”实践活动,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动手体验了草鞋、草席的制作过程,还换上“红军装”,重走“红军路”,学习先辈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
圣耕园位于石港渔湾水乡景区内,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通州区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单位、南通市农村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南通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劳动实践基地。石港镇圣耕园负责人王佳杰介绍,今年以来,已陆续有10多所中小学校6000多名师生在圣耕园开展了20多场(次)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石港镇还在圣耕园研学基地设立“耕学堂”,积极探索村校联建,充分发挥本土乡贤、民俗专家、文化能人等作用,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引领全民阅读风尚,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助力石港乡村振兴。
东社镇开心田园生态农场就是现实版的“QQ农场”,目前已成为一家从事种植、养殖并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创业孵化、电子商务等服务的综合性农场,并在通州城区设立线下直营店、微信上开辟了网上微商城。
每逢周末,开心农场都要接待一些单位、学生及社会组织来参观、体验有机种植模式,科普农业知识。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也把开心农场当成了一个党员群众活动基地,在农场的阅览室研读最新的文件和政策、学习优秀党员事迹。
农场负责人孙春梅还专门辟出一方田地,打造成“亲子开心农场”,供游客以家庭为单位租下来,体验农耕乐趣。每逢节假日,家长们带着孩子来种植庄稼、认识花草,享受劳动和收获的快乐。
以“旅”促兴
做优“农旅+”经济
农文旅融合,活路在“旅”。
冬日来临,南通洲际梦幻岛上的池衫林里色彩缤纷,美得宛如一幅图画,每逢周末都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观景打卡。
洲际梦幻岛位于通州区五接镇开沙岛,是今年3月8日刚刚开园的省级旅游度假区,也是南通人最爱的网红打卡地之一。项目占地面积1658亩,园内设置了梦幻空间、童话王国、江岛风情等板块。“开园至今,梦幻岛已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梦幻岛负责人周末介绍,梦幻岛每个季节都各有特色,从春季的梅花、樱花、桃花、紫藤等到夏季的睡莲、荷花、鸢尾、紫薇再到秋冬季的银杏、池衫,“不同节气,游客在洲际梦幻岛都能观赏到不一样的美丽景色。”
冬日如画的季节,石港镇睹史院村的美景也不遑多让。睹史院村以传统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农业旅游为基,打造了“行宫花园”醉花田植物迷宫、凤凰花园、圣耕园研学基地、田园露营和民宿、村史和文天祥纪念馆、睹史院平暴纪念广场等景点。
“经常能看到外地游客过来旅游,有时候一天都有好几辆旅游大巴。”睹史院村党总支书记镇永忠介绍,2022年,睹史院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0元,旅游从业人员人均收入35568元,比上一年度人均上涨2580元。目前,睹史院村正在规划打造一个3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加快推进景观农业观光区建设,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互交融,让“田园”变“公园”。
本报记者 任溢斌 黄艳鸣 徐爱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