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街头骑行,远远望见一个红绿撞色的亭子坐落街边。走近一瞧,各种书刊整齐码放,橱窗中还陈列展示着不少珍贵的杂志“创刊号”——竟是一座修葺一新的报刊亭。询问后才得知,这座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邮政报刊亭经过改造,前不久重新营业,并邀请知名视频博主担任“阅读推荐人”,探索通过直播带货促进线上线下联动的运营模式。风格别致、模式新颖,小小报刊亭吸引了不少人来此阅读打卡。报刊亭还应不应该继续存在?对仍钟情于纸质阅读的人而言,报刊亭是邂逅知识的驿站;对社区居民来说,报刊亭是售卖生活用品、提供便民服务的空间;对初来乍到的旅人而言,报刊亭亦是了解城市风貌的窗口。作为城市文化生活的“神经末梢”,报刊亭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一拆了之不是最好的答案。做好统筹协调,在优化布局、创新服务的基础上,保留一定数量的报刊亭,既是对人们现实需求的回应,也是对城市文化韵味与便民温情的守护。
——人民日报《街头书香为城市增韵》
日前,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短视频领域价值导向失范和不良内容多发等乱象,督促短视频平台强化内容审核制度,全面规范短视频功能运行。短视频作品乱象丛生、创作者跟风投机,本质上是创作生态、激励模式出现了不得不纠正的问题。拒绝“毒流量”,应成为短视频创作者的基本共识、广大观众的评判底线,也应用于指导平台生态的重构。此次专项行动特别强调要加强平台管理,优化推荐机制和流量分配机制,强化平台审核把关,正是要抓住“蛇的七寸”,斩断虚假低俗内容的利益来源。巨大体量下,嘈杂热闹是常态,消除其中的“杂音”,找回真实的感动,才能吸引更多优质“活水”注入,促进内容生态持续向好。
——南方日报《从源头净化短视频生态》
在不久前召开的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入选了2023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令人眼前一亮。有记者深入了解“中华古籍资源库”的使用和建设情况,发现在线检索阅览古籍,体验极佳,且数字资源非常丰富,“该库已拥有书籍影像资料逾2640万页”。可以说,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亮相,让更多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公共图书馆,也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图书馆还有这样的“打开方式”。公共图书馆还有更多“打开方式”。例如,许多图书馆都开设了少儿阅览室,提供专业的少儿阅读指导,推荐优秀童书;首都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开放“馆外阅览”,在家就可免费使用大量数据库;仅今年一年,国图就上线了10万册电子书,可免费在线阅览,读者还可以免费在线观看权威学者的讲座课程……当图书馆“火成了网红打卡地”,一定会有更多读者“解锁”图书馆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光明日报《让公共图书馆拥有多种“打开方式”》
最近,在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中,凭借一段返场演出的转圈视频,越剧演员陈丽君“转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邪魅狂狷”一笑的“玉面修罗”让网友“入坑”,很多人因为她,“专程跑去杭州看戏”,“从没听过戏曲,第一次走进剧院,开始了解越剧”。有她主演的越剧,一票难求。老戏曲“圈粉”新戏迷,靠的是“新”与“心”。演出形式推陈出新。《新龙门客栈》的“新”即是实践了上述观点——沉浸式舞台氛围的塑造,演员与观众“零距离”的接触,经典电影影像元素的运用,舞台结构的巧妙构建。再如,用舞蹈将昆曲、秦腔、评剧、川剧、河北梆子、京剧串联起来的戏曲节目《惊·鸿》。这些新戏与传统戏曲的演出形态截然不同,年轻人之所以愿意“入坑”,在于这些创新形式切中了他们的审美需求。传播方式焕然一新。与传统戏曲表演囿于剧场空间不同,《新龙门客栈》大胆创新,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全程直播,吸引了近千万人次观看,近4000名观众发布了超过1.4万条评论。而主创也早早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与观众、网友热情互动。陈丽君将自己比作是越剧的一颗“小石子”,激起了一点涟漪。我们热切希望,这颗越剧“石子”激荡起的不仅是涟漪,而是能掀起更澎湃的戏曲“出圈”浪潮。
——新华网《老戏曲“圈粉”新戏迷靠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