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南通

我市8人获评全省第三批“百名示范”村(社区)书记——

书记当头雁 领飞促振兴

本月初,全省第三批“百名示范”村(社区)书记座谈会召开。在获评的92名村(社区)书记中,南通8名基层书记光荣上榜,他们发挥“头雁”效应,推动党组织从“一盘沙”到“一股绳”、村收入从“老落后”到“优等生”、村容村貌从“脏乱差”到“绿净美”。

书记冲在前,激发新活力

“头雁”领航,方能行稳致远。富民村地处海门余东镇西南部,2008年,村集体负债30万余元。富民村党总支书记俞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开展爱心帮扶、邻里互助等活动,构建“一刻钟党建服务圈”。村里引进海门王家沙食品有限公司,对农产品实行包销售;成立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农产品,以王家沙品牌包装,进入上海市场;成立民族同胞创业园,种植绿色农产品,带动各民族同胞增收致富。“公司每年发放工资380多万元,收购农副产品1500多万元,带动村民增收,村集体债务得以逐年化解。”

海安市李堡镇蒋庄村也曾连续多年考核位居末位,被列为南通市首批软弱涣散村。328国道穿村而过。“调整规划,兴办蒋庄村工业园。”村党总支书记杭海峰带领党支部引“凤”还“巢”,招贤纳才。10年来,累计有70余家企业落户村级园区,近5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较十年前增长20倍以上。

“只有经济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两委’才能办更多实事,赢得百姓信任。”海门区包场镇港新村党总支书记张记永感慨道。港新村村级只有资金却没有资产,肯定不可持续。张记永和村“两委”一起推动,村里购置6918平方米物业用房、6间店面用作商铺租赁,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0万余元,走出一条村集体经济物业化发展的新路径。紧抓“百企联百村”乡村振兴契机,村里与南通鑫鸿水产品有限公司结对共建,为其提供劳务输出服务。“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0年的不足10万元增至2022年的260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达4300万元。”

书记做示范,带着农民干

沿着228国道进入临海公路,可以看到成片的水产养殖大棚。2005年,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如东县苴镇街道)近海村还是个小渔村。何恒华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白天走访村民,晚上与村“两委”成员坐在一起,梳理村情、分析短板、研究对策。共识逐渐形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渔业,提高村集体收入。如今的近海村,河蟹育苗、滩涂贝类养殖、紫菜育苗养殖加工等产业初具规模,吸引5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常驻,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至17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3倍。

通州区刘桥镇蒋一村是个纯农业村,村域面积8.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66亩,以稻麦种植为主。面对这一村情,党总支书记帅斌立下目标:带领大家种田。2019年,蒋一村成立刘桥镇第一家村级新型合作农场,承包土地375.26亩。帅斌带头变身“新农人”,陆续引进智能插秧机、智能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等36台智能农机。目前,蒋一村建成了南通市“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江苏省稻麦全程智能化生产示范基地,“蒋一”牌大米获评“通州好大米”称号。在帅斌倡导下,今年村里还引进一条粮食加工流水线,打通了粮食生产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位于如皋市江安镇联络新社区的南通玉兔集团厂区内,穿戴整齐的工人们正忙着搬运、烘干、包装,一箱箱产品整装待发,即将“飞”往全国各地。曾经,联络新社区食品加工及配套小作坊凌乱分散,也带来了不小的环境问题。“必须从根源上改变发展思路。”联络新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海鹏介绍,2009年,社区建成3.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联心食品工业园区,配套日处理500吨的污水处理中心,促进肉制品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社区党总支邀请高校食品专家“把脉问诊”,开发腌腊、休闲、低温熟食三大类200多个品种,形成20余个品牌,开设线上店铺20余家,玉兔牌系列产品畅销华东地区。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带动了群众创业就业,2022年肉制品产业实现产值10.8亿元,865户农户从事肉制品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

书记强服务,围着群众转

4年前,龙湖佳苑社区挂牌成立时,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龙湖佳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徐小燕面对的是“大杂烩”般的小区——近7000名居民从周边10个村搬迁而来。“各人自扫门前雪”,不仅导致环境脏乱差,邻里关系也十分淡漠。如何让居民从来自“十个村”到成为“一家人”?徐小燕下了不少工夫。推行社区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成效评议会,让人人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社区共治共建共享中来。在徐小燕引导下,居民们走出家门、聚到一起,家的味道在邻里间不断蔓延。

与徐小燕一样,海安市胡集街道西园社区党总支书记曹龙铁也曾面对居民管理的难题。作为海安市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居民、农业变工业的先行社区,西园社区拥有工业企业130家,社区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3500余人。为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曹龙铁化身“老娘舅”,带领社区党总支在海安市率先成立园区专属网格,将辖区内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全部纳入社区“一网到家、一核统领、一呼百应”服务体系,做到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居民“同管理、同服务、同关爱”,3年来,群众满意率由88.7%升至98.5%。为解决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多、群租房安全管理难等矛盾,主动对接公安、城管、消防等部门,协调创建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实施“凤栖梧桐”服务行动,全方位加强群租房规范化管理,让“新海安人”更好地融入社区。

本报记者 陆薇 卢兆欣

2023-12-19 我市8人获评全省第三批“百名示范”村(社区)书记——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58265.html 1 3 书记当头雁 领飞促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