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南通

我市突破“就田论田”传统思路,坚持把“建管用养”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

筑牢粮仓“耕”基 端好百姓饭碗

眼下正值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期,全市各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巴掌田”不断减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连片成方的“大田”不断涌现,曾经的低效田、撂荒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举措。自2016年起,我市深化农田建设改革,突破“就田论田”思路,坚持开放式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农业现代化对农产品产加销的基础设施需求,坚持系统化集成,把生态、智慧、美丽等元素叠加进来,践行“建管用养”结合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南通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作为唯一地级市代表,南通在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交流做法成效。“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等好经验好做法向全国推介。今年,我市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联合确定为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成为全国整地市级6个试点之一。

示范引领,“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忙

修建防渗硬质化灌渠、改造泵站、浇筑涵洞……14日,崇川区高标准农田万亩示范方建设现场,工人正抢抓工期施工。“我们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工作专班,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切实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误农时、高效推进。”项目负责人范祥龙说。

该项目位于陈桥街道,规划面积1万亩。项目分灌片田间提升工程和公共系统工程两大方面,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农田防护、农田输配电等工程,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抗灾能力,增加粮食产量。

近年来,崇川加快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十项工程”,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美丽宜耕的高标准农田,积极探索都市里的“高标准农田+”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打造集生态、智能、科研、旅游等于一体的特色示范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去年底,我市出台《南通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大力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明确到2025年建成10个万亩以上、100个千亩以上、1000个百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方,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方案》出台后,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如皋依托城北街道万顷良田的独特优势,打造以天河桥村为核心,辐射平园池、桥港、戴庄、双龙4个相邻村居的万亩示范方。区内田块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超万亩,灌溉水源丰富,依托原有的基础设施条件,突出农田智能化改造,在建设中融入科技元素,实施智慧农业工程,通过灌排设施自动化改造、搭建物联网平台、建立农田“四情”监测系统等方式,提升农田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通州对金沙街道万亩示范方进行统筹规划,结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规划,在环境提升、科技赋能、示范引领、产业升级等四个方面发力,力争将万顷良田打造成“产业兴、科技强、生态优、人文美”的农业强区精品工程。

先建后补,化解农时和建设矛盾

走进海门区悦来镇悦南村新建的千亩高标准农田现场,土地平整开阔,机耕路纵横平坦,河道清澈见底,沟渠涵闸相连。连片的土地上,小麦正在生长。“我们村10月份就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小麦播种争取到了宝贵时间。”悦南村党总支书记管慧泉说。

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11年,海门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快建、建好高标准农田,探索创新了先流转后建设、先整治后配套,集中代建和标后管理等好经验好做法。海门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达100%。

南通属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稻麦种植“一年两熟”。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般在春节后获批,施工设计、工程招投标完成时间与5月份水稻种植期交叉,开工时间往往在10月份以后,当年项目当年完工压力巨大。2021年下半年,我市围绕“当年项目、当年建成、当年发挥效益”总目标,积极开展“先建后补”试点,实现了早立项、早审批、早开工,所有工作均可提前半年开展,有效化解农时与建设矛盾。目前,今年全市30.1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超过98%,年底前全部完成四方验收,质量效率显著提升。

在如东县马塘镇长路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连片的田间,小麦探出碧绿的嫩叶。“项目区包含1个千亩以上和9个百亩以上示范方的连片农田,目前主体项目已经全部完工,正在进行千亩示范方的配套设施建设。”马塘镇水利站站长吴庆国介绍。

如东是农业大县,该县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9个,涉及7个镇(街道)、11个村,建设面积6.89万亩。为化解农时与建设矛盾,如东积极推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先建后补”,早谋划、强推进、严监管。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镇级四方验收正在进行中。“提前半年谋划,抢时间、抢天气、抢季节。”如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秦刚介绍,2023年如东项目区水稻面积6万多亩,为了在项目建设的同时确保灌溉,不误农时,各项目区制定详细施工计划,优先实施土地平整及灌排工程。6月中旬,该县各项目区全面完成农田平整及灌排工程,保证了所有水稻移栽。

压实责任,让更多粮田变良田

打开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建管系统,海安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施工进展、跟踪审计资料等一应俱全,工作人员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掌握项目所有情况。

今年6月,海安入选高标准农田全过程建管系统试点县。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海安从怎么建、如何管两个方面去管理使用建管系统。通过建管平台,可以实现从项目库建设、项目申报、项目设计、项目招标到项目建设、资金使用、项目验收等全过程全环节的工程流程数字化监管,该系统已在海安2023年度项目中常态运行。

高标准农田建得好不好、用得好不好、管得好不好、养得好不好,事关高标准农田作用发挥,也是老百姓的评价标准。

——坚持“建”字当先。我市制定全国地级市首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程,在省定标准基础上增加农业服务设施、土地流转等内容,聚力实施模式创新、耕地提质、优质精品、生态优先、田美乡村、高效节水、智慧农业、宜机化改造等“十项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城市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要素循环保障机制。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部按高于省定标准实施,亩均投入已提至3000元—4000元。

——坚持“管”字从严。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每年专题研究部署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纪委监委巡察范围。市级建立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和例行督查制度,实现全年所有项目“四不两直”督查全覆盖,广泛发动村民代表参与建设监管,压紧压实市县镇村四级责任。

——坚持“用”字发力。鼓励支持本地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89万亩,占全市耕地83%,流转率超70%。通过配套建设烘干中心、仓库晒场等经营性服务设施,进一步增加集体资产性收入;通过耕地连片整治,持续提升土地流转收益,平均每亩租金至少增加300元—400元,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坚持“养”字托底。积极推行农药化肥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生态设施建设,将高标准农田与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融合建设。出台《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试行办法》,县镇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元/亩的专项资金用于建后管护,确保有人管、有钱管。结合我市“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一体推进田间建(构)筑物拆除、河道疏浚、水环境整治等工作,推动农田增绿增靓,不断扮靓美丽乡村。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敢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高质量推进,确保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500万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本报记者 唐佳美 卢兆欣 本报通讯员 丁军

本文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崇川区高标准农田万亩示范方。

通州区金沙街道高标准农田万亩示范方。

海安高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俞万农场育秧现场。

2023-12-19 我市突破“就田论田”传统思路,坚持把“建管用养”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58272.html 1 3 筑牢粮仓“耕”基 端好百姓饭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