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雪后初霁,如东大豫镇大同村8000平方米小游园内,桃梨弄影,农人欢声一片。“过去下雪家里蹲,现在果园复垦,村集体购买百余棵桃树、梨树移栽至小游园,配上亲水平台、塑胶步道,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赏雪!”村支书冯金辉颇为自豪。
构建城乡公共空间一体化新格局,让“田野都市”与“都市乡村”交相辉映。2021年,如东精选大同村等3大类25个村先行试点,实施规范土地流转、农房及农路建设、河道及宅基地管理等系列公共空间“微整形”,不断刷新美丽乡村高颜值。今年12月15日,长沙镇滨海村等7个村成功入选2023年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
让农路田宅“分家”
向阳西路,大豫镇大同村第八网格中的一条普通农路,现在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网格员施建新说:“以前路面坑坑洼洼,路边毛毛糙糙,现在路边铺碎石、种草皮,走在上边跟城里一样,心情舒畅!我每天都要来走走。”
紧贴农路、农宅,种上蔬菜瓜果,不让一分地空闲,是江海农人数百年来的耕作习惯。然而,因此导致路田、耕灌混淆,严重影响现代乡村人居环境。2021年,经40多次修改完善,如东出台南通首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方案及细则,同时,农村道路、河道管理、非法住宅、集体资源四张清查整治表制作下发至各村,剑指痼疾。
看似简单的公共空间“微整形”,却因挑战了农耕习俗,必须用足绣花功夫。为了辨明“田和路、宅和田、路和宅”的产权关系,洋口镇浒路村等村委会没有陷入“先有田、后有路”等认识误区,耐心给村民讲道理,终于让村民豁然开朗:“先前在路边种点东西吃吃不犯法,但现在时代变了,整好农田,修好农路,美丽乡村更重要。”
河坡乱堆的草垛不见了,路肩散种的庄稼消失了。如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秦刚介绍,路与田宅“分家”,即在公路两侧各80厘米处统一安装栅栏,以此分界,线内姓“公”,由村里统一绿化;线外姓“私”,给村民种菜,确保道路和户宅、农田界线清晰,乡村公共空间眉清目秀。
用积分巩固“颜值”
破解配套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乡村文化缺失等公共空间治理顽症,不仅需要农业农村局牵头自规、水务、交通、城管等多部门协同,还要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产权改革等任务条目联动。同时,激发试点村创新活力,形成长效治理的合力至关重要。
马塘镇使用积分制管理,树起了风向标。在七里镇村,户户有本“积分存折”。村里建了评判小组,村民日常行为被评判组量化成积分,月评分、季兑换。12月10日,村三季度积分兑换现场,张大爷的存折上一条条记录着路面清洁、垃圾分类等加分项,赚取110积分,用积分兑换了洗衣液和毛巾。他喜出望外:“帮着村里扫农路,扫了农路有好处!”
“我村每月还会张贴‘红黑榜’,好的、不好的都拿出来秀一秀、晒一晒。”马塘镇七里镇村党总支书记宋小红说。家前屋后,院里院外都是加减分的出处。村民除了自扫门前雪,还积极参与到每月17日的“村庄清洁日”活动中,人人手持扫帚、簸箕,齐心将公共区域打扫得干净整洁,村里事变成家里事,赚积分、比积分热情高涨。
大豫镇大同村,一贯、二贯、丁南等河道纵横,河坡种植、违法建筑等痼疾难治。在厘清权属后,积分制结合网格化,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大同村与村民签订河道管护协议、制定河道三包条款,村居积分制事务部每月、每季度组织评比验收打分,形成河道共治、共用、共享的良性循环。
用“协商议事”聚力
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分类清理、户厕改造等等一系列“微整形”,以及其后的制度创新,开启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美颜”模式。以“道路环境整治”为议题,曹埠镇堤南社区用“协商议事”以及“红色网格”,聚整治合力,有效提升如东乡村美颜品质。
堤南东中心路、曹应线等道路环境脏乱差痼疾,屡屡施治,频频复发。社区支部书记徐锋邀请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以及村民代表,数次集中讨论根治之策。各方代表充分阐述观点,经协商议事会形成整治方案,建立责任清单,确保协商成果有效转化。同时,堤南社区建立“红色网格+协商议事”的模式,党员带头,责任到“长”,三级联动,统分结合。对于少数占用路肩种植的居民,网格长上门入户到群众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好解释工作,并号召村民参与到环境道路整治中来。“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理念,逐渐消融我行我素的私念,慢慢凝聚起乡亲们“我爱我家”的共识。
系列“微整形”,带来乡村空间治理从物理环境到理念习俗的变化,向协同联动的高标准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迈进,如东在路上。
本报记者 吴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