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看南通

面对农村闲散地块,年轻人无心种,老年人无力种,海门积极探路破题——

高标田唱主角 土地重现生机

农村种地效益较低,年轻人无心种地、老年人无力种地,已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难题。眼下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节,连日来,记者走访海门部分镇村。

建设高标田

更少人种更多地

“我们村的总户籍人口约3100人,仍然种地的700多人,其中以种田为生的约400人。”四甲镇新街村是纯农业村,党总支书记赵斌斌介绍,村里农民的年龄段集中在55岁至75岁。以前农民各自种植小麦、油菜、黄豆等农作物,每亩每季收益约200元,按一年种植三至四茬农作物计算,每亩地的纯收入在600元—800元之间,经济效益不高且需要较多人力。

“土地是黄金,我们不能守着黄金叫穷。”在赵斌斌的带领下,新街村成为海门区最早建设高标准农田村之一。

对于农村来说,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农业机械化的基础。2023年起,海门区进入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阶段,共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3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0.6万亩。根据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最新推进情况,该区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为100%,高于全市整体进度,位列全市各县(市、区)第一。

在建设高标田的同时,海门将人居环境整治融入其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乡村生态功能不断凸显。2022年至2023年,海门共培育南通市级示范村、先进村25个,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企业)10个。海门区先后被评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首批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怎样种好田

新型合作农场来探路

“发展新型合作农场对农民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家住悦来镇保民村的陆美玉说,自从将土地流转给村新型合作农场,自己不但不用种地,还当上了仓库保管员。陆美玉今年68岁,前些年就把土地流转给了村里。“土地虽然也能流转给种植大户,可个别种植户因经营不善撂担子‘跑路’,大家的土地租金便没了着落。”把土地租给村集体便没有这些后顾之忧,若经营得好,村民们春节前还能拿到分红。

所谓新型合作农场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本着自愿原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由村集体、农场经营者、广大农户共同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新型经营组织方式。今年,海门区“党建引领+合作社+农户 做大做强合作农场服务”的经验入选江苏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五大典型模式。

保民村是海门第一批试水新型合作农场的村,并建成该区最大的新型合作农场,总规模2000亩。村党总支书记陆丽君介绍,几年前,保民村还是全市经济薄弱村,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既是探索集体经济增收的创新之举,也是解决农村无人种地问题的迫切之举。农民的土地流转给集体,统一打造成高标准农田;村集体注册专业合作社,将土地委托给专业农场经营种植;土地收益由农场和集体统一销售。在此过程中,农民可以得到土地租金,到农场打工增收,也不用再为销路发愁。如今,保民村的年均村营收超过300万元。

自2018年起,海门开始发展以“党建引领+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新型合作农场。目前,该区已建成新型合作农场86家,覆盖全区10个区(镇、街道),涉及农户1.8万户,服务面积达3.7万亩,明显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为更好地推进新型合作农场建设,海门区创建搭建南通市首家以政府为主导的“海采农资商城”服务平台,整合供应商和农机服务组织资源,提供种子、农药、肥料、农机作业“一站式”采购服务。目前,平台集中农资、农机作业供应商30余家,有400余项商品服务,共交易9000余笔,成交金额超过8000万元。

未来谁种田

新农人让土地现生机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句话道出我国农业的隐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记者了解到,海门共有耕地66万余亩,农户25.7万户,一名从事多年农业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仍在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以70岁—80岁的老人为主,大多数60岁至70岁的农民也在力所能及地打工。“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不外乎规模化、市场化和职业化。”海门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年轻人不愿意种地除传统农业太辛苦不挣钱、不如去打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会种地。乡村要全面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

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来到位于临江新区元菊村的红红家庭农场时,负责人黄华和妻子正将前一天碾好的袋装大米搬进后备厢。“这些是海门市区团购群的订单,下午我们要抽空送到自提点。”1979年出生的黄华原本是一名农机手,从没种过地的他感觉农业工作大有可为,便自己流转土地成立了家庭农场。为搞好种植,他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就翻开农业书籍开始自学,农业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也都一期不落。“农业局的培训班顺利帮助我这个种植‘小白’打通了技术壁垒,有专家指导加上自己摸索,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黄华说。

“职业农民代表着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几年,黄华为实现农作物种植的全程机械化,投资200多万元兴建了粮食烘干中心,投资30多万元购置了大米生产设备。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他本人荣获南通市2018年度“新型职业农民标兵”、南通市2020年度“新型职业农民优秀标兵”。

为培育更多像黄华这样的高素质农民,海门区分产业、分层次、分类别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今年以来,已举办优质稻麦、特色瓜果、设施蔬菜、四青作物、露地蔬菜、河蟹养殖、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各类高素质农民群体培训班近30期,培训各层次各专业高素质农民2800余人,建成江苏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3个、南通市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5个。

在新农人培育过程中,海门还结合实际需求设置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课题。邀请“土专家”“田秀才”共同组建接地气的教师队伍,到田间地头帮农民学员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吸引一批有资本、有乡愁、想返乡创业的‘资本型农民’;留住一批有学历、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知识型农民’;提升一批对农业有感情、有经验、有劳动力的‘老龄型农民’。”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政策引导,海门区将培育一批新型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创办者、新型农业从业群体等,加快培养一支与海门区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本报记者 袁晓婕 黄天玲

下图:海门乐鑫新型合作农场。

2023-12-25 面对农村闲散地块,年轻人无心种,老年人无力种,海门积极探路破题——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58875.html 1 3 高标田唱主角 土地重现生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