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特别报道

政府输血,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12月20日,在位于任港街道姚港社区的南通复客科技园的6号楼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不停地忙碌着,“我们正抓紧装修这个传承基地,争取在春节时能够部分开放。”

这栋楼是崇川区的文化配套用房。11月底,吴元新收到了一条好消息:区文旅局将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配套用房免费腾作蓝印花布传承基地。

“这栋用房解决了一件我们非常迫切的事情。”吴元新介绍,蓝印花布博物馆面积小,运营多年,一直没能实现建设研学基地、传承基地的愿望,“基地建成后将会成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透露,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包括装修、购买设备在内的费用在五百万元左右,区委区政府提供了装修补助经费、项目经费、基础建设补助等支持,极大缓解了博物馆的资金压力。

“既然建在社区里,就要发挥身处百姓间的优势,让非遗文化在社区生根、开花、结果。”在吴元新看来,政府输血,非遗传承人就需要承担起造血功能建设,把非遗传承基地建在文化配套用房里,不仅满足了非遗传承的需要,同时也让非遗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一直秉持的理念就是,要接地气,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在参与中体悟非遗内涵、学习制作技艺,共享非遗的古色古香。”杜晓春说。

南通棕编非遗传承人马以花就是最鲜明的例证。

自成为南通棕编非遗传承人以来,马以花就在区文旅局的支持下,逐渐走进景区、走进社区、走进学校。

在唐闸古镇北市景区,马以花的棕编工作室成为不少游客的驻足之地;在社区,做棕编已然成为很多居民的业余爱好之一;在南通大学、南通开放大学、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等高校,马以花的棕编课每学期报名人数都爆满……

近年来,崇川依托“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进企业”等多种创新模式,在贴近群众的同时让非遗焕发新光彩,探索出一条非遗与时代发展脉搏同频共振的新路子。为了让群众找到非遗、参与非遗,崇川区开展了志祥红木艺术家具新品展暨冯亚大师翡翠作品邀请展、第四届“920中国帽子节”等近百场非遗活动,让非遗回归民间、扎根社区、融入生活,充分发挥基层传承和培育非遗的土壤作用,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

目前,崇川已有72个代表性非遗项目,73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年8月,区文旅局会同区人社局组织开展了崇川区第一批非遗工坊评审工作,认定南通市朱宇雕刻艺术馆等15家非遗工坊为崇川区第一批非遗工坊,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在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同时,崇川特色非遗也逐渐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展现独特魅力。

12月15日至17日,南通墨梅刺绣、通作家具、南通古月轩珐琅彩瓷胎画三大崇川特色非遗项目,受邀参加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有限公司和《中华遗产》杂志社主办的全国首次特色博物馆文创大集结——“最中国·文博市集”,颇受瞩目。“为了让我们能够安心参展,区文旅局提供了食住行以及展出等各项资金支持,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通作家具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金祥说。

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激励着传承人做好保护创新工作。“我们还将加强文化服务,通过文化旅游、文化教育、非遗活化以及公共文化等文化工程,提升崇川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走出崇川文化特色发展之路。”区文旅局局长马卫说。

·卢铖卉·

本版图片由崇川区文旅局提供

2023-12-2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59363.html 1 3 政府输血,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