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内悬挂着蓝黄板、释放生物天敌以虫治虫,稻田里竖立着一个个灯罩一般的诱捕器,田埂上种植着香根草……过去,病虫害防控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如今,这些纯生态的病虫害防控措施频频出现在南通田间地头,成为守护老百姓米袋子、菜园子的有力武器。
近年来,我市实施系列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生物防治、理化诱控、果园生草等技术,不断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筑起绿色防控高墙,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与和谐的生态环境。日前,海门区和10家基地分别获批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县、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
以虫治虫,田里有支“虫虫特工队”
在我市一些设施温室或农田里,有一支特别的“虫虫特工队”,它们用独特的方式潜伏,守护着温室蔬菜和大田作物,以食物链的等级优势在害虫口下力挽狂澜。
“所谓一物降一物,自然界的昆虫间存在天然的取食关系,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就是以虫治虫。”海门区植物保护站站长陆慧介绍,今年他们在强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异色瓢虫防治番茄蚜虫试验,效果非常好。
省绿色防控基地——海门强盛农业温室大棚里,翠绿的生菜生机勃勃,红彤彤的番茄缀满枝头,大棚内悬挂着黄蓝黏虫板。作为上海“后菜园”、特色蔬菜供港基地,强盛农业从2014年9月开始种植优质绿色蔬菜。公司董事长陆小强介绍,基地蔬菜常年种植甘蓝、生菜、黄瓜、番茄等蔬菜约660亩,易受斜纹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霜霉病、灰霉病等病虫危害。海门区植物保护站在强盛公司建立省级蔬菜绿色防控基地,示范推广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新技术。“黄瓜、番茄等可鲜食果蔬,采用生物防治技术,种出来的口感好、品质高,价格也比普通的果蔬高出一大截。”陆小强说。
去年3月,海门区植物保护站工作人员在强盛农业自暖式日光温室番茄棚里,将异色瓢虫卵卡悬挂在番茄植株茎蔓上,按1:20瓢蚜比例释放。“异色瓢虫孵化后,蚜虫就成了它们美味的佳肴。”陆慧介绍,经田间观察,释放异色瓢虫卵卡第2天,异色瓢虫幼虫陆续孵化而出。释放异色瓢虫卵卡30天后,处理区的田间残留虫数为0头。试验区从去年3月初至5月番茄采收结束,仅释放1次异色瓢虫卵卡,未使用其他杀虫剂,就实现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除了番茄,海门区植物保护站还曾把异色瓢虫运用到西瓜、甜瓜、草莓蚜虫防治中。“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蚜虫效果好、有效期长,可真正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是绿色防控的优异选择。”陆慧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种植户使用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减量。
水稻田里,稻螟赤眼蜂可以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草莓大棚里,捕食螨是对抗红蜘蛛的利器……越来越多的天敌生物加入“虫虫特工队”,开启以虫治虫绿色防控之路。
市植物保护站站长李世峰说,以以虫治虫为突破口,通过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一系列技术创新解锁“绿色密码”,寻求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守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生态安全。
综合防治,多种手段各显其能
“不打农药不除草,反在田埂上种草。”初听起来,让人有点难以置信,其实通过绿色防控就可以。所谓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理化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行为。
走进省绿色防控基地——海安市季和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只见连片成块的高标准农田田埂上,一排排香根草随风摇摆,海安市植物保护站站长孟爱中正在田间开展调查。“这是我们稻田的绿色防控武器之一,有大作用呢!”孟爱中说,香根草会散发一种香味,稻田里的螟虫对这种香味情有独钟,能诱使害虫聚集到草上产卵,同时香根草体内的一些活性物质对螟虫具有毒杀作用,幼虫孵化出来取食香根草后,就被灭杀了。“通过各种生物防治,我们的农药使用频率和数量明显降低,比普通田块少用1.5次化学农药,防虫效果也很有效。”公司负责人刘昌明说。
农田杂草作为四大类农田有害生物之一,不仅与农作物争肥争水,也为农作物病虫害的滋生蔓延提供了适宜环境。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有效防除稻麦田杂草,我市将稻麦田草害综合治理写入2023年南通市委一号文件,全力推进稻麦田草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
过去为了防治杂草,农户一般会采用除草剂,通过“一封、二杀、三补”,保证一季无草。不仅农药用量大,人力成本也高。不过,这种费时费力的除草方式,今后有望得到彻底改观。在省级稻麦田周年杂草综合治理示范区——如东海青家庭农场,一种一季只需飞洒一次,就能“封杀双效”的全新除草颗粒剂正在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成效。
“这是我们使用的稻田封杀兼顾除草颗粒剂,在水稻移栽后7—15天内只需使用一次就能实现杂草封杀。”王海青介绍,以往使用的除草剂都是液体,无人机喷洒难免会波及旁边的作物,现在用的除草颗粒剂可以做到精准施用,不危害附近的作物,还可以做到药肥混洒,有效节省了人工。
“经过试验,我们发现使用水稻封杀除草颗粒剂能有效治理稗草、千金子、水苋菜和鸭舌草草害,防效均在90.6%以上,对恶性杂草野荸荠密度防效也有87.8%。”如东县植物保护站站长蔡超算了一笔账:对比当地种植户常用方法两次除草,采用封杀除草颗粒剂能一次性治理杂草,每亩至少可节约48元,降低成本54.5%,每亩增加水稻产量13.3kg、增收37.4元,每亩总经济效益至少可增加85.4元。
监测预警,筑牢农作物防控屏障
上周,通州区植物保护站工作人员来到十总镇、石港镇、西亭镇病虫测报点,开展小麦随机调查工作。“现在是小麦越冬期,地面生长基本停止,病虫害和草害发生较少,主要工作就是加强田间配套管理,确保沟渠畅通。”植保人员叮嘱种植大户道。
病虫害监测是掌握病虫田间发生实际动态的有效举措,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是制定合理防治措施的有效依据。近年来,我市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根据本地病虫多年发生特点和趋势,明确重点监测对象,紧扣面广、量足、质高的要求,采取人力普查+智能检测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监测调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情况,为农作物筑牢防控屏障。
在金沙街道金北村的高标准农田内,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站的虫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设备、害虫灯光和性诱自动诱捕器等设备竖立其中。“这是我们的智能化虫情监测设备,它能够对水稻、小麦的主要病虫进行自动拍照、自动计数统计等功能,最终将分析好的数据、照片上传至系统,能发挥智能监测的功能。”通州区植物保护站站长张宏军说。据了解,通州区植物保护站是全省第一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标准化区域站。作为农田病虫害的远程听诊器,智能化监测设备24小时运转,实时传输病虫相关图片及田间温度、湿度等数据到网络监测预警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在手机和远程终端电脑上,随时随地监测农田病虫害情况,并结合田间调查数据,指导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目前,该区已在重点镇(街道)安装6个点位智能化监测测报设备,实现了布点成网。新型测报工具的使用,既减轻了测报工作量,又提高了测报准确率,确保每次防治时机最佳、防治技术科学合理。
为进一步提高测报准确率,通州区植物保护站每年3月开始实施系统调查,夏熟作物每7天普查1次,秋熟水稻每5天普查1次。“我们普查做到粮食主产镇(街道)每期必查,一般镇(街道)每两期至少查1次,做到普查不留死角,在重大病虫发生关键时期,我们会适当增加普查频率。”张宏军介绍,“普查后,及时将病虫情报发到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种植大户微信群,引导农户做好各个阶段的病虫防治工作。”
李世峰介绍,2023年全市植物保护系统共编发病虫情报125期,预报发生期准确率达95%以上,发生量准确率为100%,有效扼制了危险性、流行性、毁灭性病虫害的发生。通过病虫害防控和“一喷三防”等措施,累计挽回小麦产量损失3.7亿斤,挽回水稻产量损失12.5亿斤,确保了全年粮食生产安全。
本报记者 唐佳美 卢兆欣
本文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