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时评

牵牢产业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张斌

2023年我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08家,净增736家,创历史新高。目前,全市高企总数达3622家,较2022年增长25.5%,增幅全省第一。(1月10日《南通日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发展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尖刀连”“突击队”,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一招。

从去年初世界最大打桩船“一航津桩”正式投入施工,到世界最大起重船“振华30”成功完成青洲海上风电场升压站吊装,到近日顺利离开长江南通段出江试航的世界上最大级“中远川崎396”轮集装箱船……新年伊始,又有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各行业各领域实现了突破,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载体和有力支撑。我市广大企业坚守实体经济、加强科技创新,为推进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夯实了坚实基础。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城市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哪里掌握核心科技,哪里产业链构建得更加健全,哪里就能享有产业发展的红利。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就必须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一方面,持续完善科创体系,强化科创委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科技要素大市场作用,不断夯实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发展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本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 真正让企业共享科技创新发展成果。

对于广大企业自身而言,必须因时因势而谋发展,坚持科技立企、创新兴企,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立足点,厚植科技企业文化,完善科创发展生态,不断打好科技创新持久战。还要勤练内功厚积薄发,聚焦主责主业,紧扣实体经济,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打造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在科技创新之路上,要想站得稳、走得远,就必须拥有一流创新人才。要搭建好平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浓厚氛围,厚植各类人才的成长沃土,让各类人才在江海大地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还要完善政策。通过持续充实人才新政4.0,完善企业各项培育政策,切实把企业做大做强,把环境做优做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通就业创业,助力企业与人才发展双向奔赴。

2024-01-12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0918.html 1 3 牵牢产业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