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省市级重大项目入选数、新开工重特大工业项目数、认定达产项目数、签约项目开工率等指标均列全市第一位,获评“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单位,入选“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区”、首批“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建设名单,3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8位、全省第6位……
2023年,海门坚定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积极应对挑战,全力攻坚克难,以追赶超越的精神,奋力谱写出了“强富美高”新海门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项目为王 筑牢经济发展根基
一个总投资50亿元的省级重大项目能跑出怎样的“加速度”?
去年12月28日凌晨3点,随着第一件光伏组件顺利下线,位于海门开发区的上海电气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给出了答案:四个半月。
如果概括这个项目推进情况,“快”绝对是核心关键字:该项目于去年6月15日签约,8月15日开工,11月15日设备进厂安装,如今企业正式开始试生产……海门与上海电气集团携手创造了和时间赛跑的奇迹,也创造了重大项目建设新速度!
上海电气是海门开发区2023年签约的第一个50亿元项目,此次开工的是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20亿元,占地面积17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7.82万平方米。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税收8600万元。
项目建厂总指挥叶翔坦言,企业这么快的建设步伐离不开属地优质的营商环境。“后续我们还计划在海门开展二期项目,届时产能将直接扩展三倍,有望突破百亿。”对于未来企业发展,叶翔信心满满。
重大项目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2023年,海门区委区政府聚焦“产业为先、项目为王”理念,抢抓多重叠加发展机遇,发展大产业,主攻大项目,围绕年初“1234”总抓手强攻招商引资,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
去年12月9日,海门举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大会暨集微产业创新基地推介会,海门集微产业创新基地开园,来自长三角等地区的50多名企业家参加活动。
集微产业创新基地由爱集微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打造,总投资10亿元,占地130亩,建有12栋现代化厂房,集“产业发展、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人才招引”等功能于一体,是爱集微在国内布局的首个半导体专业园区,重点引进一批有核心技术、有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致力打造成新型都市创新创业半导体产业综合体,目前3个项目已经入驻。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海门产业协同发展布局的主导产业之一。”海门发改委负责人说,去年以来,海门以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为依托,布局了“3+2”五大主导产业新赛道,加速构建“龙头带动、配套跟进、整链融合”的集群式发展格局。目前,千亿级特种金属材料正在崛起,生命健康产业链加速构建,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壮大,新能源产业快速集聚……海门五大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占比超过80%。
跨江融合 加快优化交通体系
东临波澜壮阔的黄海,南倚奔流不息的长江,拥有“江海门户”之称的海门与上海隔江相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海门也拥有了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月初,海太长江隧道(公路部分)工程项目HT-A4标左线首环管片试生产正式启动,标志着海太长江隧道管片预制工程进入实质性生产阶段,为后期隧道盾构掘进吹响了号角。
海太长江隧道是我国重点建设的公铁复合过江通道,起自海门区沪陕高速,终于太仓市沪武高速,全长约39.2千米,其中过江隧道长约11.2千米。作为公铁两用过江交通工程,海太长江隧道是通常高速、如通苏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通“八龙过江”格局中的第五条通道。“万里长江第一隧”建成后,从海门可10分钟穿越长江、直抵苏南。
区位优势为海门抢抓发展制高点、激发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海门也乘势而上,争当跨江融合新示范:海门在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和与上海、苏州同频共振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上海和苏州等驻外分局,围绕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领域招商。近年来,落地海门的重大项目70%以上来自苏南和上海,艾郎风电、航天新材料、皓晶玻璃等被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海门正成为上海、苏南企业战略性布局和升级型搬迁等优质资本落子的第一选择。“好通”的磁场效应不断释放,吸引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去年签约的重大项目中有八成来自上海和苏南。
当前,海门抢抓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重大交通枢纽建设机遇,打造“全域构环路、高架连高速、畅达通沪苏”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构建以1个空铁枢纽为龙头、2条城际铁路为核心、3个过江通道为支撑、“两横两纵”高速为依托的立体式交通枢纽格局。
同时海门重点实施“外畅、内联”工程,到目前为止,“外畅”的洋吕铁路1标先导段成功运行,届时将与疏港铁路形成区域货运循环,一同并入国家货运铁路大循环;绕城高速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内联”的“八横十纵”骨干公路网基本建成,城市路网格局显著扩大。同时,境内江海河联运体系初具规模,全区347.99公里航道、137个生产用码头泊位,为大宗原材料和商品的运输提供了更具优势、更为有利的运输方式。“江海河”互联互通、“公铁水”多式联运、“海陆空”协同发展的“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已见雏形。
增进福祉 办好实事民生向暖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去年以来,海门区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升民生保障能力水平,不断擦亮民生底色,提升群众幸福成色,去年海门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82%。
“现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国家对我们这些退休人员很关心,养老金又涨了!”67岁的退休职工王艳娟感慨地说,去年海门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进行调整,全区共8.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受益,人均每月增加养老金103.2元,人均增幅4.31%。
社会保障是民生保障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海门通过“大数据”赋能做到精准扩面,建立信息共享比对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扩面数据,去年全年新增就业参保14000人。聚焦建筑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动态实名制管理,以“应保尽保、主动参保”为目标,建立建筑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长效机制,2023年,新建项目参保率达100%。全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7万余人,还有近2.3万名低保困难群众享受居民医保免缴政策,免缴金额超1300万元。
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海门继续深入开展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服务,让企业免申报、零跑腿、速发放,直接享受失业保险补贴政策。去年以来,海门聚力推动利好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惠及企业和群众。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共为8900户企业减少缴费4200万元。
针对困难群体做好社会救济和临时补助,不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去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7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80元。
就业是发展之基,亦是民生之本。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海门利用高校生的返乡高峰期,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人才夜市”“高校学子看家乡”等11场现场招聘会,584家(次)企业提供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0615个。创新招聘方式,企业“摆摊送岗”,求职者“逛街择业”,将“人才夜市”延伸至各区镇,夜市经济与就业服务相融合,组织企业把优质岗位“摆出来”,求职者把心仪工作“逛到手”。去年,海门开展各类招聘活动161场次,提供就业岗位3.08万个,新增外来务工劳动力3000人以上。
悠悠万事,以民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海门区全力以赴优化收入端、支出端、保障端,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袁晓婕 黄天玲 俞新美·
本版图片由海门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