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新闻

围绕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我市各界展开热议——

下好“先手棋” 打造先行区

风起长三角,潮涌长江口。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棋眼”。

今年是南通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起步之年。市两会上再次明确,着力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做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南通如何下好“先手棋”,打造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北岸先行区?会场内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人士展开热议。

产创协同,培育发展新动能

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题眼”是创新,落脚在产业。

近年来,我市坚持区域协同,在跨江融合中持续深化沪苏通科技合作,在科研资源共享、政产学研合作等领域成效显著。产业协同布局进一步深化,去年新招引上海、苏南项目占市外项目比重近70%。

“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的核心,是产业和科技跨区域、跨领域合作。”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副局长刘志刚认为,要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当前,要充分发挥上海研发、南通转化,苏南孵化、南通产业化的强效应,瞄准上海、苏州等地主导产业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明确2—3个有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的未来产业,开展产业化阶段的布局。

全面融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主动承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辐射效应和科创资源富集的溢出效应,如皋将飞地孵化作为“先手棋”,已与上海交大、复旦、同济等高校院所和创源科技园合作打造了一批飞地孵化器。“我们将进一步打造承接上海优质科创资源的卫星城,嵌入式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持续激活创新动力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皋市委常委、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鸣华表示,将做优做实“一线孵化+如皋转化”创新模式,坚持投早投小、精筛细培、靠前服务,推动更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助力如皋产业转型升级和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也让市人大代表、海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小兵看到了新机遇。海星电子作为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40多年来始终重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他表示,企业将努力洞察产业链上下游新机遇和新兴产业中新的增长点,借力长三角完善的配套体系和基础设施,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平台共建,提升创新策源力

重大创新平台是区域科技创新的策源,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南通加强跨江合作,从需求出发布局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首个分中心落户南通,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北大长三角光电院等高水平科研院所加快建设。

由省产研院与我市合作共建的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跨区域、跨领域整合配置创新资源,探索区域创新协同机制,目前已在深海资源开发、新能源船舶技术、船厂智能制造等方面推进布局。“我们与龙头企业一起摸排出80多项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难题,向社会广泛征求解决方案。目前,正联合上下游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关键系统的攻关。”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业务发展部总监廖期龙介绍,今年中心将继续挖掘具有先发优势的创新项目,孵化一批优质科创企业,解决产业链若干技术痛点,努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船舶海工产业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

借势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加速补齐南通高端创新资源短板,提升创新浓度。对此,市政协委员、苏锡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凯建议,学习借鉴上海创智天地园区建设经验,规划建设南通创智天地,大力培育、招引待上市的成长型、创新型科技企业,着力打造高端科创企业上市培育集聚区。他认为,可将实施技术转移与产业协同并行,一方面与知名高校院所开展成果转化合作,成立“南通+知名高校(院所)国际创新转化中心”;另一方面可与长三角制造业头部企业开展产业协同合作,成立“南通+领军企业产业链联盟”。

江海联动,助推港产城融合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市海洋经济GDP占全省近1/3。当前,南通正在加快建设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

“港产城联动发展,将成为助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重要路径之一。”市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冯俊认为,我市江海港口资源整合和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同时,随着城市能级的不断提升,对港口、临港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也明显增强。他建议,以现代化港口建设推动港产城融合,深化与长三角相关省市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的合作,提升港口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港口企业转型升级。

策应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北岸先行区建设,我市港口地区拿出“奔跑”姿态。市人大代表、吕四港镇党委书记陈红飞介绍,聚焦建设启东市第二中心,推动港产城共兴,该镇将全力推进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加快建成面朝大海、港城相拥、承接上海苏南、辐射苏中苏北的现代化北部新城。他表示,将在做强港口引擎、壮大产业核心、夯实城市支撑的同时,深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电动工具创新集聚区。

江海联动,向海图强。“南通作为上海‘1+8’大都市圈中唯一拥有江海岸线的城市,要坚持江海联动,全力做足海洋经济的创新文章。”市政协委员、海门区政协主席黄卫锋认为,要以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为抓手,全面放大江海交汇的交通优势、江海联动的成本优势、江海融合的产业优势、江海风情的生态优势、江海共生的宜居优势,不断提升南通在长三角的资源集聚度和创新竞争力。

本报记者 沈雪梅 王玮丽

2024-01-18 围绕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我市各界展开热议——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1546.html 1 3 下好“先手棋” 打造先行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