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台
农历腊月初八往后,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腊月初八,传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日。各地僧尼取香谷杂粮煮粥斋佛,同时奉赠官府和施主,以示纪念。民间仿效成俗,称为“腊八粥”。南通北三县多用糯米、黄豆、红枣、栗子、花生米、莲子、银耳、白果、薏苡仁、杏仁等,或杂以青菜、黄芽菜加盐、油做成咸腊八粥;或加入红糖做成甜腊八粥。有些考究的人家,还在粥里掺入海参及各种肉类。此俗传承至今,而腊八粥已更其原意而成为风味食品。
过去,进入腊月,对富裕的自耕农和小康人家来说,就要准备置办各类年货了。集镇上,南货店、茶食店生意兴隆;理发店、洗澡堂子日夜忙碌。而对贫苦人,尤其是那些贫苦的债务人来说,农历腊月是最艰难的日子,放高利贷的人催债讨债逼债,逼得欠债的人喘不过气来。有些债务人借钱的时候也不考虑偿还能力,钞票借到手,如同饮鸩止渴。到了腊月,便东躲西藏。临近春节,债主则到欠债人家中坐索逼债。欠债的人有的东捞西借偿还一部分;有的被迫把利钱算进本金重立借据,利上滚利;有的向债主说好话,赔笑脸,仍难得到债主的谅解,只得避而不见,以致有的投河、上吊、割手腕,走上绝路。旧时,南通城乡流传着几句顺口溜:“头一个腊八(腊月八日)犹自可,第二个腊八(腊月十八日)如烧火,第三个腊八(腊月二十八日)没处躲。”就是贫苦债务人窘况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二十日向后,称为“腊月黄天”,此日往后,一切都该妥妥帖帖,邻里以和为贵,尽力避免不必要的口舌,大人小孩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能说不吉利不恭敬的话语。若是小孩无意中说了不吉利的话,大人要赶紧“呸呸”地往地上吐痰,口袋里抽出一张草纸来,在小孩的嘴巴上使劲一抹,说:拿草纸擦干净,擦干净,小孩说的话是放屁,当不得真。据说,这样做了一番,那不吉利的话招来的晦气就化解了。
古人称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旧俗在是日晚间,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旧时还有“官(军)三民四”之说,即卫籍(军籍)的在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民籍在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灶神神祇砌在各户灶台上,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正中贴有灶神的画像。送灶时由男性长者主持祭祀仪式。在祭祀前,用买来的“灶疏”填上家长姓名、年龄、籍贯和家中人口;在灶台上供上“元宝灶饭花”(缀有白果、红枣或赤豆的糯米饭上插有柏枝、扎花)、米粉灶团、糕、麦芽糖(以求粘住灶神嘴巴,免其说坏话)、酒糟(以求灶神酒醉不醒,免其说坏话)。焚香烧纸钱时,将灶神像放在灶马上,与“灶疏”一齐烧掉。至大年三十夜,再接灶神回府。送灶的翌日,家家掸堂尘、洗被服、刷墙壁,称为“掸尘”。今城镇人家住的单元套间房子无灶台,此俗也无以流传,唯各户多仍于是日吃糯米饭,适当增加一点佳肴,农村人家此俗也已淡化。但无论城乡,作为卫生习惯的掸尘之俗,至今流传不衰。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烧经祭祖。除夕日去除旧门神、旧春联,换贴新门神、新春联。用蒲包藏洋灰(右灰),在自家天井、家门口和打谷场上印出圆滚滚的“囤子”(称为“打囤子”),囤子四周画上“折子(囤粮的长芦席)”“天梯”“扁担”“笆斗”“箩筐”等等,囤子中间画上古铜钱或双鱼图案,预祝来年丰收。田角、灰堆和菜园等处插上“红绿招财”,俗称“封田”。晚上,全家共饮守岁酒,欢声笑语,乐趣盎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并嘱小辈此后数日忌秽语,洗脸水、洗脚水勿随地泼洒。还有接灶、接天地之俗。除夕夜债主提着灯笼开始逼债,债务人则找一处无人到的角落躲藏起来,谓之躲祟(岁)。新中国成立后,多于此日举行文艺晚会。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普及以后,全家人于除夕夜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成为新习俗。除夕午夜,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近年来,城区禁放鞭炮,但农村燃放鞭炮烟花之俗仍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