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彦云
近日,浙江杭州一所小学全面取消传统的寒假书面作业,改让学生通过校外实践、阅读、坚持锻炼等度过寒假而上了微博热搜,更是获得网友们的点赞和叫好。
为什么涉及中小学教育和减负的话题,容易激起舆论关注、成为热点?是因为这类话题实在太有现实针对性、太让师生家长们“心有戚戚”了。说实在的,因为考试指挥棒和考核评估体系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双减”背景下,学生们的负担究竟是减轻了还是加重了,是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内卷”,一种普遍性的焦虑席卷广大家长的心。眼下我市中小学的寒假开启在即,能否让孩子们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寒假,关键在于家长能否具备不从众的勇气和魄力。不能认为其他孩子都在补课,我家孩子不补就会掉队,所以也加入“内卷”大军,随波逐流。学习是场漫长的马拉松,一朝一夕的得失并无多少意义。古话还讲“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寒假的本意就是让孩子去放松去疗愈,去自由支配时间的。不能因为焦虑,就剥夺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认为让孩子自由玩耍就是在浪费时间,就有犯罪感,这是本末倒置。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假期的时间支配权还给孩子,让孩子把之前缺的睡眠补起来,把喜欢做而没时间做的事情做起来。不能以“寒假作业做完了吗”,就给孩子当头浇一盆冷水。
对于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来说,之前还有校内布置作业量的监管要求,甚至还把作业布置情况纳入相关资格评定的范畴。是否真正执行到位了?还是变成心照不宣的“你懂的”?能否真正从以孩子为本、以教师为本的角度,去严格落实好监管责任?对于类似杭州那所敢于尝试、探索的学校能否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这里就涉及对教育措施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创新的深层次问题。
当然,对文中开头提到的那所全面取消寒假书面作业的小学,也有网友提出顾虑,比如不能把假期实践、阅读、锻炼等,变成需要拍照打卡、敷衍应对的形式主义。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在给孩子自由支配时间的同时,以科学的引导和指导。比如寒假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好时机,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深度阅读一本好书,也可以一起观看经典的电影和纪录片,还可以参加Citywalk,感受地方的春节民俗文化特色。总之,寒假是属于孩子的,把寒假还给孩子,天经地义。也许焦虑、“内卷”的大环境一时无法改变,但家长可以用自己的见地和魄力,给孩子营造有松弛感和疗愈功能的小环境,让寒假里亲子陪伴的温暖记忆,成为激发孩子内驱力、获得精神支持的重要力量。让孩子在经历寒假后能满血复活,精神抖擞地迎接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