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从《繁花》热播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陈海燕

电视剧《繁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海的城市变迁与人情世故,受到观众的追捧和热议。值得关注的是,该剧有普通话和上海话(沪语)两个版本。相较于普通话版,沪语版本更加展现出上海独有的历史文化与深厚底蕴,也让观众沉浸在更地道的上海风情中。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方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传承至今,还为戏曲、民歌、文学及其他形式的艺术提供了灵活的表达形式。遗憾的是,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寄托着乡愁的乡音正日渐式微。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从小被教育说普通话,很多孩子都不会家乡话。所幸的是,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目前,该工程一期项目已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只要登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来自家乡的声音”。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化,留住了文化乡愁。

南通处于江淮方言和吴语的交界线,南通方言融会贯通,十里不同音,大致可包括如海话、南通话、启海话、通东话等,是地方文化重要的载体,需要我们好好地传承和保护。近年来,“保护母语”已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旅美学者敖小平博士在编写《南通方言考》一书时,发现南通话传承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断层,提出“如果不加以保护,也许不用多久,南通话会消失”。如今,市区有些小学在尝试“方言进课堂”,提倡本地小孩讲本地话;海门区图书馆开展“守护家乡方言,传承江海文化”亲子读书会等活动,让孩子们从方言中汲取地方历史文化的养分。

沪语版《繁花》的热播,给南通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也带来启示。第一要接地气。比如《繁花》沪语版里的“立壁角”(罚站),“撬边”(挖墙脚)能让上海观众感到亲切;苏州的公交大巴、地铁在播报站点时,普通话后面还有一遍方言版;南京秦淮河畔的一些饭店,报菜名用的都是南京官话;乌镇上的说书人用方言说书,船夫边划桨边唱的是方言小曲等等,就是要多创设听得到、讲得多的方言场景。第二要形式多样。沪语版《繁花》的大受欢迎,说明在互联网时代,方言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除了电视剧,近年来,方言短视频、方言说唱、方言短剧、方言电影等艺术形式也很受欢迎。像通剧、海门山歌剧等具有南通地方特色的剧种,要积极探索,打造精品节目,参与“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公益活动,将南通方言及传统文艺传至千家万户。第三要有创新。沪语版《繁花》热播后,一些观众甚至自发分享剧集中的沪语短视频,帮助大家学习上海话,感受上海的独特文化魅力。可以让南通方言与说唱结合,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提升影响力。还可以让旅居在南通地区的外省甚至外国的朋友参与推广南通方言,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南通方言感兴趣。

2024-01-30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2772.html 1 3 从《繁花》热播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