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红
自古以来,民间有“不贴春联不过年”的说法,可见人们对春联(包括门神或年画,下同)的重视和喜爱。辞旧迎新之际,家家户户门柱之上咸糊以春联、门神(年画),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可谓万象皆新,生动和优美了新春佳节“年”的气氛。
贴春联早已成为过年的标志,在传统社会里,过年不贴春联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在春节习俗中,也有“不贴春联”的例外存在。除了个别少数民族因为自己独有的春节而不贴春联,包括南通在内的汉族地区,普遍有家人去世须“服孝三年”的旧俗,要求孝子不能穿红戴绿、唱歌、弹曲、参加社会娱乐活动,不贴春联,不办婚丧喜事,而士子不应试,官员不莅任,谓之“丁忧”。进入民国后,此制被废止,但在三年服孝期内,民间仍遵从不贴春联的古制,直到行“脱服礼”后才换上红对联。另据介绍,通北乡间同时存在服孝期间贴黄纸春联的情况,这一习俗是否与不贴红纸春联同源,暂不得而知,或许也是民国时期移风易俗的结果吧?
当然,作为缅怀方式,这两种有关春联的习俗,表达的都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是传承孝道的一种方式。但随着近年来本地民众主动改革丧俗,以致服孝期大幅缩短甚至归零,于是,“三年服孝,不贴春联”的旧俗,便只有部分农村地区还继续存在着了。
除此以外,南通地区则有部分民众一直遵循着过年不贴春联的惯例,其中以地处启东、海门及通州区、南通开发区一带的沙地人(启海人)为主。询其原因,莫衷一是,尚待进一步考证。而另有一个很小的群体也有这个习俗。羌姓为较罕见的姓氏之一,南通羌姓多居于城北一带。据了解,南通羌姓有两支,其堂号一支为“西戎”,一支为“世德”。颇为有趣的是,其中的“西戎堂”羌姓人家每年春节都不贴春联、年画。据其代代相传的说法是:迁通始祖当年移居到这片土地时,已快要过年了,待稍作安顿再去购买对子(即春联)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由于在这里的第一个春节没能贴上春联,此后也就索性不贴了。如此旧习相沿,传承至今,从无改变,也一直没能再与周围人的年俗合流,竟成了颇为奇特的一道本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