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泽清亮、咸中带甜、清香可口……春节期间,许多南通人的餐桌上都放有小小一碟酱菜,大鱼大肉过后吃一口酱菜,清爽解腻。酱菜里,南通甜包瓜应该知名度极高,目前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腌制技术还是市级非遗项目。
虞汉祥是南通市正宗桂花包瓜第三代传承人,从16岁开始当学徒,虞汉祥与包瓜已经打了40余年的交道。予一生坚守,精一事传承,如今他把接力棒交到了女儿虞秋婷手中,四代传承人始终坚守着包瓜老味道。
放弃安稳 下海创业
走进海门区正余镇昌盛村盛和斋蔬菜有限公司,只见1700余个腌制大缸整齐排列在场地中心,十分壮观。沐浴着冬日阳光,一个特殊而又漫长的酱菜腌制过程正在进行。
揭开一个坛盖,一股醇香和芳香四溢开来。虞氏秘制桂花包瓜讲究选料和配方,工艺十分复杂,经过高温制曲、晒酱、翻缸、压汁等繁杂工序后方为上品。
“巡缸”是虞汉祥的每天必修课,凭借多年经验,随便打开一个缸,虞汉祥就能判断出酱菜腌制了多久。
虞汉祥出生于酱菜世家,爷爷和父亲一生都从事酱菜生产,曾在古镇凤城创立“小庆酱园”,生产的酱菜质优价廉风靡通东大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16岁的虞汉祥走进余东食品厂,从此步入酱菜的世界,从学徒工干起,正式接过了虞氏秘制桂花包瓜传承的衣钵。
20岁出头时,虞汉祥认识了同样出身酱菜世家的王玉琴,相同家庭背景的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彼时食品厂属于国企,虞汉祥主要负责销售,在别人眼中虞汉祥抱上稳定的“铁饭碗”。但在走南闯北中,虞汉祥拓宽了视野,一向“不安分”的他硬是“扛”过了父母的极力反对,在王玉琴的支持下开始自己创业。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虞汉祥开始在余东老街、八索镇打出“祥福酱园”的牌子。“创业起步是最难的,一开始我们只有38个缸,且没有客户,我只能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回忆创业初期,虞汉祥记忆犹新。
凭着诚实守信,加上父辈流传下来的秘方,虞汉祥的酱菜产业越做越大。2011年,虞汉祥择址上海菜篮子保供基地昌盛村,成立海门区盛和斋蔬菜有限公司。“小作坊”逆袭成“大企业”,去年盛和斋销售额达2000万元,已成为当地农业龙头企业。
致富思源 积极奉献
企业越做越大,虞汉祥在成功的同时始终不忘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公司刚成立那会儿,我就想反正要去市场上收酱菜的原材料,何不让本村村民种植,我帮他们统一收购,这样可以降低农户的种植风险,效益还有保证。”虞汉祥说,好吃的酱包瓜,酱是基础,原材料则是关键,只有当包瓜选取得当,才能做出口感脆嫩、味道甜美的酱包瓜,而盛和斋所有产品的原料都来自昌盛村周边农户。
汤明珍是虞汉祥固定供应商,她回忆起与虞汉祥第一次合作时感慨万千。2012年,汤明珍承包了100多亩土地种植了杭椒,快收获时行情突然低迷,导致滞销,心急如焚的她抱着试试的心态找到了虞汉祥。彼时辣椒并不是虞汉祥主营产品,但是他二话没说便把汤明珍的杭椒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全部收购下来,这让汤明珍感动不已。
“那年我尝试辣酱菜,但由于南通这边口味偏甜,产品卖得不好,我亏了30多万。”虞汉祥说,虽然亏钱,但是他的口碑在村里传了开来,许多种植户主动上门希望可以签订合同。
“只要村民种植的蔬菜达到盛和斋的收购标准,一定以高于市场价向村民收购。”多年来,虞汉祥的话可谓是一诺千金,始终给种植户最大的收益,即便突遇台风等不可抗力,盛和斋自担损失亦恪守承诺,换得村民以诚相报,业务不断壮大。
如今,虞汉祥常年与昌盛村周边140多个种植大户签订采购协议,种植户根据公司需求和标准,开展大头菜、牛角瓜、萝卜等蔬菜种植,虞汉祥会给予技术支持,等蔬菜成熟则会兜底收购。目前该产业已带动了1000多个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可多增收3000至5000元不等。
坚守创新 打响品牌
分拣、加工、分装、送货……春节期间,也是虞汉祥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订单比平时多三成。”虞汉祥告诉记者,他几乎每周都要去上海送货。
南通酱菜因何走俏上海?“酒香也怕巷子深,农业要出圈,关键是要有自己的品牌。”虞汉祥介绍,公司是靠代加工起步的,起初都是帮别的经销商加工一些产品,利润低且不具备竞争力。“人家只知道这个酱菜好吃,却不知道是哪里生产的,这时我就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2012年,虞秋婷大学毕业,想着把手艺传承下去,便也进入公司工作,“虞丫头”牌酱瓜也在那时应运而生。年轻的品牌,遇上传承已久的产品,怎样让市场记住它?虞汉祥则利用各项资源渠道,抓住各类展销会的机会来打响知名度。靠着努力,“虞丫头”慢慢火了起来,尤其是酱包瓜已占据南通市场的半壁江山。
打铁还需趁热。上海是酱菜消耗大市,虞汉祥便把目光投到了上海市民的餐桌。针对上海市民口味偏甜的习惯,虞汉祥还对传承多年的技艺进行了改良。凭借优质的产品很快打开了市场,如今有不少上海市民看着产品生产地驱车到公司拿货。在去年12月份的南通市名特优新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上,虞汉祥带的200箱酱菜仅一天便售罄。
随着公司的发展,虞汉祥与昌盛村合作共建了2栋标准化厂房,并引进了自动包装生产线,制作酱菜更加现代化。近些年,虞汉祥坚持向土地要效益,主动提议联合昌盛、五总、新岸等村,共同建设“海门盛和斋农产品加工服务联盟”,以3000亩蔬菜种植基地为依托,“授人以渔”打造昌盛特色酱菜规模化种植、品质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示范园,硬是把“小酱菜”蝶变成“大产业”。
本报记者 袁晓婕 黄天玲
本报通讯员 刘强 张陆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