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 评

观点声音

当汽车从闹市街道拐进一扇大门,瞬间被绿植“淹没”,“闹中取静”四个字蹦进脑海。寻径拾级而上,四周草木繁茂。若不是巨大的沙土墙与背后高楼的玻璃幕墙形成鲜明对比,记者几乎忘记自己正置身于车水马龙的福建厦门市区。繁华市区为何“留”出如此大一块绿岭?原来是为了保护有“中国最美小鸟”之誉的栗喉蜂虎。保护区成立以来,栗喉蜂虎数量稳中有升,2023年骑马山繁殖区亲鸟繁殖数量达200只以上。在寸土寸金的地方“留白增绿”,体现保护动物的决心;因地制宜创造适宜栖息的环境,彰显生态治理的智慧。从严格实行保护区域全封闭式管理,到规定野外观察、拍摄不得惊扰栗喉蜂虎正常栖息,一系列举措落细落实,有效维护了种群安全和生态安全。野生动物往往有其独特习性,保护不能越俎代庖、事事包办,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打扰和不必要的干预,是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就能建设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人民日报《“留白增绿”的生物保护学》近日,“天水麻辣烫”多次登上热搜,带火了当地旅游,也拉动了甘谷干辣椒、天水油泼辣子、定西土豆粉等当地特产的热销。今年以来,从年初“尔滨”蔓越莓掀起一场全国“土特产”大摸底,到甘肃众多特产走进大众视野,“土特产”的发展备受瞩目和期待。由于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不注重差异化营销等原因,多数地方的“土特产”产业形态仍以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并不广为人知。随着一个个“隐藏款特产”成为“爆款”,不少网友善意地调侃称,“我的家乡特产就是特地瞒着我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产业振兴中“土特产”是一篇大文章。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立足乡村特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产品产业,从乡村产业的全链条提升,推动“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充分发挥各地农产品展销平台作用,通过结合直播带货、进驻互联网销售平台、主题推介等活动进行不定期促销,组成“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功能互补的多种销售渠道,帮助土特产实现跨区域产销对接。——经济日报《土特产不再甘当“隐藏款”》随着气温回升,鲜花市场迎来一波热度。年轻人正在通过各种鲜花消费场景把春天“带回家”,鲜花消费已突破固有的节日专属仪式感,成为年轻人日常“悦己”的重要方式。在日常印象里,鲜花是礼物、是心意,在各种节日礼品排行榜中往往名列前茅。但如今,许多人都喜欢在下班、逛街途中为自己买一束鲜花,让自己的生活多一点仪式感。这些花束,折射着年轻人对生活的期待和小确幸,反映了新一代消费者的观念——更看重悦己、更在乎情绪消费。拉动消费升级的同时,鲜花经济也为鲜花产业带来“浪漫”的暖意:云南某县建成高端花卉基地、山东某村全村发展冬暖大棚……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发展鲜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而这些优质、稳定的鲜花供应,逐渐改变着鲜花量少价高的局面,又反过来激发了消费市场的活力。据某电商平台数据,今年妇女节鲜花备货量同比去年增加近三成,售价也比去年便宜不少。消费者用较低的价格,就可以将一小束新鲜的“浪漫”带回家。若要进一步挖掘“浪漫”消费力,还要继续做好增值服务,发挥“鲜花+”作用。比如,在服务上更精细化,借花鸟市场成为网红打卡点的契机,推出特色游览路线;又如,推广文创产品,以当季花卉、独家标语等为主题设计个性化产品。未来的鲜花经济,还大有可为。——广州日报《乐见悦己消费新“花”样》“老人是在吃饭的时候被拍的,当时没多想,但是不知道会被发到网上。”家住陕西省西安市的李女士近日向媒体反映,家里的两位老人在一家餐馆用餐时被店家拍下视频,之后店家又在老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上,这让他们感觉很恼火。你在商家的经营场所花真金白银进行消费,商家却不花一分钱公然消费你的肖像权、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在这种不对等的相互“消费”关系中,商家占了便宜,消费者吃了暗亏。消费者不是商家的“免费模特”,没有义务无条件充当商家的“气氛组”“引流工具人”。商家通过直播消费场景、拍摄短视频等方式进行营销推广,在经营自主权的范畴内,有积极的创新意义,营销路径的合法性、合理性在总体上也没有问题,但商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诉求,不考虑消费者的感受和权利诉求。如果发现自己被侵权,应通过制止商家拍摄、要求商家删除相关拍摄画面或下架短视频、向相关平台投诉、向法院起诉等方式积极维权,向商家传递反制监督的压力。——北京青年报《消费者不是商家的“免费模特”》

2024-03-2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7975.html 1 3 观点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