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学与思

全方位跨江融合 高水平协同创新

□黄卫锋

2023年7月,江苏省委作出了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战略部署,南通作为上海“1+8”大都市圈长江以北的唯一城市,在协同区建设中天然肩负着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当前,南通跨江融合全面起势,协同创新正逢其时,必须主动抢抓战略叠加机遇,努力以创新之为提升发展之位。

要协而趋同,整体联动一盘棋。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积极融入、主动作为,在一体化中走在前,在“一盘棋”中做示范,全力彰显南通的创新之为。要畅通路径,多渠道互通。加快推进南通新机场、张靖皋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全面启动苏通二桥、崇海过江通道的规划研究,加快形成“八龙过江”新格局。主动对接上海、苏南等地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畅通各板块之间的动脉循环,为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基础支撑;要扩大半径,同城化互融。加强同上海、苏南等地医疗、教育、文化、培训、养老等职能部门和服务机构的合作交流,大力吸引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在南通实体化布局。全力打破长三角各地行政隔阂与数字壁垒,持续深化资源整合、多网互通、机制协同,实现各类公共服务“异地同办”“一网通办”,让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在南通就能享受长三角的同城服务;要另辟蹊径,高效化互动。深度借鉴粤港澳、京津冀等一体化协同发展经验,按照“南通需要什么、南通贡献什么”的思路,主动融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有侧重地对接“五大行动”“百项计划”。积极探索区域协调联动、各方利益平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成果共享等创新机制,实现区域之间互动互补、共融共赢。

要协而认同,擦亮南通新“棋眼”。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棋盘中的一个“棋眼”,南通必须落好关键“棋子”,带动全盘皆活,以南通之为提升南通之位。要提升板块竞争力。各板块、各园区是南通协同创新的主阵地,要持续深化与上海、苏南的融合发展,高水平合作共建一批产业协作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绿色低碳引领区,先行突破、示范引领,充分彰显“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的创新格局。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在项目招引、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降低内耗,减少内卷,坚决防止政绩冲动、避实向虚,玩数字游戏等现象;要培育新质生产力。依托南通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坚持协同创新、延链补链双轮驱动,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进一步确立前瞻性战略眼光,在“双碳”、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技术更新与产业更迭背景下,拓展新思路,开辟新赛道,全力培育关系南通未来的新质生产力;要赋能企业创新力。张謇精神是南通独特的城市基因,也是新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内核。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弘扬张謇“独力开辟新路”的创新精神、“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通商精神,持续推进产品、技术、模式、管理等各领域创新,争第一、创唯一,让张謇式企业家群体成为南通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力量。

要协而不同,下好未来先手棋。协同创新的最高境界就是协而不同,形成不对称优势,南通必须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要江海联动,向“海”图强。作为上海“1+8”大都市圈中唯一拥有江海岸线的城市,南通要坚持江海联动,全力做足海洋经济的创新文章。以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为抓手,全面放大江海交汇的交通优势、江海联动的成本优势、江海融合的产业优势、江海风情的生态优势、江海共生的宜居优势,不断提升南通在长三角的资源集聚度和创新竞争力;要产城共生,逐“绿”而行。当前,南通沿江生态堤岸已全线贯通,要依托南通开发区、海门、启东等地生态岸线,高起点推进城市沿江东拓,高水平做好沿江产业带、科技创新带、生态景观带、张謇文化带“四带融合”文章,注重孵化培育,强化激励扶持,优化考核体系,通过时间换空间,真正实现南通的产城融合由“江北”向“浦北”精彩蝶变;要科教融合,唯“才”是用。持续激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在通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大力吸引更多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公司来南通布局抢点,积极探索“飞地孵化”“离岸创新”“总部+协同中心”等模式,打造科创强磁场,建设人才新高地。加快“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坚持“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双管齐下,以筑巢引凤的理念、唯才是举的办法、静待花开的耐心,推出更具突破性、更具人性化的政策,全力打造如鸟归林、如鱼得水的人才环境和创新生态。

(作者系海门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2024-05-13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2555.html 1 3 全方位跨江融合 高水平协同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