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海安开发区坚持培育“一村一品”——

立足本地 点“土”成金

昨天一早,海安开发区石庄村组织村民采摘带着露珠的大马士革玫瑰花。五月是玫瑰盛花期,他们每人每天的采摘量在50公斤左右,收入150元。这种玫瑰花可提炼精油,是石庄村的“一村一品”。

海安经济开发区有良好的农业基础,有鑫缘和天成两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洋蛮河区域有一万多亩高标准农田。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委员、城东镇人大主席张书伟说,近年来,海安开发区坚持以“品”带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立足本土,传统产品价格高

丰产村的七彩野鸡蛋、堑南村的散养草鸡蛋、热港村的乡巴佬卤蛋、新立村的楼基大米……禽蛋和大米一直是海安的传统农业产业,海安经济开发区不少村居立足本地特色,各显其能,打出自有品牌。

康德蛋业是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其饲养和生产基地都在界墩村,300多名员工中很多是本地村民。工作人员程瑞鹏说,公司生产基地有240万羽蛋鸡,每天制作溏心蛋、卤蛋、茶叶蛋等蛋制品15万枚。“随着人们对鸡蛋的食用要求越来越高,溏心蛋已经成为我们的主打产品。”程瑞鹏介绍,“我们先将鲜鸡蛋煮到七分熟,然后再采用入盐、灭菌、冷却等工艺制成蛋白凝固、蛋黄呈流质的蛋制品。这种溏心蛋既营养又美味,每只六元左右,放在便利店里,非常热销。”

永润是石庄村的大米品牌,主要种植的品种是南梗9108号,口感香糯。为了提高稻米种植收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并从陕西汉中引进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洋县黑米。石庄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兴建介绍:“这种黑米外皮墨黑,内芯雪白,口感好,硒含量高。我们种了约60亩,亩产达三四百公斤,虽然产量没有普通大米高,但是每公斤能卖到十六七元。去年年底,我们的黑米被认定为绿色A级产品,被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我们准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入。”

传承技艺,民间美食卖得俏

海安历史悠久,民间流行着很多美食。三角村的孝康糕点、壮志村的壮志年糕……在海安经济开发区,也有不少传统美食在当地热销。

在海安经济开发区西场村和海安市区,消费者都能买到西场扎蹄。“扎蹄是我们村的特色食品,过去是一位外号‘二百岁’的老师傅制作,但是他年纪大了,有了歇业的想法。为了将传统技艺传承下来,几年前,我带着村里几个做卤菜的村民上门拜师。老师傅很感动,将古法卤菜制作技艺倾囊相授。”西场村党总支书记俞雪蛟告诉记者,扎蹄选料必须是猪的前蹄膀,用的是秘方卤汁,经过十几道工序手工处理。扎蹄咸鲜适口,食之不腻。这样一件传统食品,不仅进入寻常百姓家,还被端上高档饭店的餐桌,甚至被做成礼盒,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4月26日,海安开发区农办在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举办农产品电商培训推进会,旨在培育一批新型本土电商领头人,充分发挥“一村一品一店”效应,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发展“活因子”。爱凌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顾美琴介绍,村里的老作坊食品厂是个有几十年历史的老作坊,传统手法制作的脆饼、素油馓子、月饼等茶食,深受中老年消费者欢迎。为了做大老作坊这个品牌,村里除了推荐村民去企业就业,还准备在线上推荐老作坊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瞄准商机,创新产品有市场

在海安经济开发区,还有不少村居瞄准商机,开发新品,为当地农业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泰宁村世业红酒业负责人吴锡友原来从事砂石生意,2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决定在家乡二次创业从事酒业。他的想法得到了村里的大力支持。村党委书记刘金兵介绍,吴锡友创业之初遇到资金周转难题,村干部主动为他担保,使他成功融资3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如今,吴锡友的酒业生意越做越顺,除了海安传统的糯米陈酒,还研制开发出了桑果米酒、桑果黄酒等产品,这些产品在上海、江浙一带的大型商超均有销售,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元。

在上湖村的生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嫩嫩的姜苗刚刚栽入土中。村党总支书记张春燕对记者说,这是村中能人王海郡的创业项目。生姜种植对土壤、水质等因素要求很高,王海郡请来专业人士现场勘察,村里主动帮助协调用水用电等各项工作,最终在栟茶河南岸和季坞荡河的交汇处流转了60亩符合要求的土地。如今,已经有30亩土地种上了姜苗,预计每亩能生产1吨生姜。“等收获了,我们会打出自己的品牌。”王海郡信心满满地计划着,“除了售卖新鲜生姜,我们还会开发姜芽、姜片、姜糖等产品,提高附加值。”

韩洋村的普罗旺斯番茄、品建村的草莓、葛家桥村的甜豌豆……海安经济开发区的不少村居,都在想方设法开发有自身特色的农业新品牌。“一村一品”,使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机勃勃。

本报记者 赵勇进 任溢斌

本报通讯员 储瑞龙

2024-05-14 海安开发区坚持培育“一村一品”——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2711.html 1 3 立足本地 点“土”成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