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三十四个全国助残日,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无人机操控等新业态培训、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科技助残相关活动,提高残障人士生活品质。
听障儿童开启天籁之音
拉丁舞、画画、演讲……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四年级学生赵家婧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我很爱我的家乡——海门,今天我带着您去我的家乡看一看……”赵家婧面对镜头侃侃而谈,东灶港、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山羊肉等家乡美景、特色产业、舌尖上美味,随着她吐词清晰、情感饱满的演讲徐徐展开。
赵家婧是一名听障女孩,佩戴电子耳蜗7年,参加过“花开有声”江苏省第三届听障儿童演讲比赛,并荣获一等奖。“听到她决赛时的演讲,我红了眼眶。”指导老师徐芹霞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天籁之音。
市残联康复处处长顾建新介绍,因为先天缺陷,全市约有近700位孩子存在听力功能障碍或丧失听力,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些孩子,每年为不少符合条件的孩子适配免费的人工耳蜗或助听器,让他们有了随班就读的机会和可能。
据介绍,我市每年都有6000名左右的残疾人通过辅助器具的适配,缓解了残疾带来的病痛与不便,并走出了家门、融入了社会。
新业态培训拓宽就业路
无人机起飞、盘旋,从空中俯瞰濠河美景……听障残疾人吉顺星是一名无人机爱好者,曾在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首次开设的无人机测绘操控项目比赛中取得佳绩。吉顺星在崇川区和平桥街道社会事业办工作,业余时间,他喜欢用无人机拍摄家乡美景,领略生活中的美好。
徐亮也是一位听障残疾人,在南通中天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工作。去年6月,他参加了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3D打印项目,获得了全国第三名。徐亮表示,学会3D打印技术后,在一线操作岗位更加得心应手。
“残疾人朋友们,短视频剪辑制作、全媒体运营……这些技术我们会吗?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工作,是否渴望找到一个快乐学习、自我提升的‘充电堡’?那不要犹豫,赶快拨打电话吧!”5月15日,市残联官微发布残疾人夜校课程,吸引了众多残疾人朋友的关注。
市残疾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残疾人夜校课堂为公益课堂,不收取任何费用,课程设置了一些新业态项目,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有需求的残疾人朋友提升技能,拓宽就业路。
消除数字鸿沟让爱无碍
“儿子,今天回来过节吗?我想孙子了,想看看他。”“妈,用我之前帮您装的微信,连上Wi-Fi就可以打视频电话了。”2022年国庆佳节期间,市残联和南通移动联合摄制的微电影《有爱信息 让心无“碍”》在社交平台刷屏,人民日报网络版推荐转发,还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从2022年9月起,市残联联合南通移动打造全市8家“扶残助残文明实践站”示范点,设立200个“爱心助残服务窗口”,推出多种助残“爱心优惠通信套餐”,惠及近20万残疾人家庭。
肢体残疾人陶益凤说,在“扶残助残文明实践站”示范点参加活动,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勇敢地面对生活,“现在南通的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健全,残疾人愿意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我们要努力构建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让残疾人生活有爱‘无碍’。”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杨丁勇说。
本报记者 尤炼
本报通讯员 程娟 厉顺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