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新闻

强毅力行 百万通商通天下

1997年,郁礼平(右)与当地商贩合影。(资料照片)

陈夏楠(右)在埃塞俄比亚工厂。

本报记者 卢兆欣

南通海外侨团分布图

万里长江,浩浩汤汤,奔流不息;代代通商,敢为人先,向新而行。

100多年前,以清末状元张謇为代表的通籍精英,满怀实业救国的抱负,在南通兴办实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历程,由此形成了中国最具现代商业精神的群体——通商。改革开放以来,大批通商立足南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推动南通民营经济星火燎原。进入新时代,广大通商传承弘扬张謇的爱国情怀、开放胸襟、创新精神、诚信品格和民本意识,锤炼形成了“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通商精神,成为南通“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城市精神的生动注脚。

从“三军”闯天下到“新侨之乡”,目前,通商总人数已近百万,其中走出国门达10万人,足迹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市组建市外商会93家、境外商会45家,赢得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通商”“江海联五洲,通商通天下”的赞誉。

迈出国门“出海”搏击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通商

智利55人、南非36人、赞比亚21人、塞尔维亚16人……海门区三星镇林西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一幅“走向世界的林西人”示意图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我们林西人在五大洲的分布情况,而且数字还在不停变化。”林西村党总支副书记顾叶舟介绍,林西村3591名村民中,先后有600多人在外经商,足迹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从村里卖到国外的家纺产品价值2亿美元。

“第一次出国没有经验,加上语言不通,货全被人骗走了,卖了手表和戒指才凑齐回来的路费。”1991年,郁建祥带着20大包家纺产品去了前苏联,货出去了却没等来钱,首度“出海”无奈以失败告终。不甘失败的他再赴国外,后又转战罗马尼亚,获得人生“第一桶金”。

郁建祥的成功,迅速在林西村产生连锁反应,更多村民提振了走向海外的信心。“叩开南美市场第一人”郁飞、“海外经商村干部第一人”蔡云松、“赞比亚华人超市第一人”宣亚标……《走遍五洲林西人》一书中,记录了34名林西儿女海外创业的传奇故事,闻名海外华人圈的林西村“郁家军”有了雏形,“跨国经营第一村”的故事也由此启幕。

距叠石桥国际家纺城1.5公里的通州区金新街道界北村也是一个“华侨村”。1997年,黄国培带着几个货柜,坐上飞往东欧的国际航班,在罗马尼亚扎根。经过多年发展,他的企业已遍布纳米比亚、安哥拉、塞尔维亚等国家。目前,界北村有海外侨商170多人,分布在南非、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建筑看江苏,江苏建筑看南通”,南通“建筑铁军”也是出海“先行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如皋铁军便进入阿拉伯半岛,迈出了铁军“国际化之旅”第一步。在亚太、中东、东欧、非洲四大市场,南通的建筑公司大显身手——828米高度的迪拜塔,土建工程便是由南通建筑企业独立完成。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通商。”“哪里有资源,哪里就有南通标签。”“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通商。”上世纪80年代,通商率先到东北开展家纺贸易,再从东北转向俄罗斯;上世纪90年代,通商进军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新世纪以来,通商抢占南非市场,再从南非登陆南美……40多年来,爱拼敢闯的江海儿女抱团奋斗,加速“出海”,书写了“通商通天下”的创业传奇。目前,10万通商已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居全省前列,南通因此成为“新侨之乡”、江苏“走出去”先行先试试点城市。

把“中国制造”带到天涯海角,在世界大舞台舞出别样精彩。“走出去”的通商也从最初的建筑承包、家纺产品经营为主,逐渐向矿产开发、园区建设、能源投资、服装、机电、房地产、国际贸易等多行业多领域拓展,并通过设立机构、并购、参股等方式,实现了本土企业向跨国企业的华丽转型。

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海内外通商与家乡双向奔赴

“从小就听着村里前辈们海外创业的故事,我心里一直也有这样一个梦。”今年2月14日,林西村“00后”村民陈夏楠飞往埃塞俄比亚。老支书蔡云松创办的编织袋厂,潘磊、方裕兵创办的床盖厂、牛仔裤厂,方陈祥、方磊父子经营的拖鞋厂、饮料厂……这些在当地创业成功的前辈不仅给足了陈夏楠底气,更让他找到了追赶的目标。

在林西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国外经商。相比郁建祥等“创一代”,如今的“出海者”再也不用担心在陌生大陆孤军奋战。

出于加强团结、维护市场的最初愿景,1996年,南通第一个由通商自发成立的侨社团组织——罗马尼亚南通商会成立。随后,南非南通商会、智利江苏商会、加拿大南通商会等相继成立。2008年,南通人创业非洲十周年纪念活动举行,在外创业10余年的侨商们发出了进一步加强团结回报家乡的倡议,南通海外商会组织建设进入快车道。

2017年5月21日,通商总会正式成立。这个由海内外通商代表自愿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南通覆盖区域最广、联系通商最多、综合性最强、体量最大的商会组织,成为全球通商的精神总部和温暖家园。

为进一步整合海外资源,促进海外商会规范有序发展,2022年9月,通商总会海外商会成立,真正实现了市内、市外、海外通商并驾齐驱的发展新态势。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当初出发的地方;无论飞多高,家乡总是那根最安心的栖枝。从江海平原到雪域高原,从东南亚丛林到非洲大陆,不管身处何方,通商们始终心系故土,发挥资源多、人脉广、影响大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家乡、推介家乡,与南通发展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对于民营经济大市南通而言,足迹遍布全球的通商是一张“金名片”。南通的每一次跨越发展,都与广大通商的倾力贡献紧密相连,生动演绎了创业创新与回报桑梓相融交织的鲜活剧本,形成了通商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生动局面。

从2017年起,我市举办五届通商大会,同时开展通商峰会、通商故里行、南通市情及投资环境推介等活动,让通商成为“座上宾”。我市已连续十年举办“故乡情·故乡行”、全国南通商会合作交流会议等活动,积极引导在外商会和通商回乡投资考察,配合家乡政府开展招商推介,主动服务全市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在外南通商会和通商引荐,截至目前,南通已引进签约落地项目百余个,计划投资总额超千亿元。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张謇企业家精神生生不息

通扬运河边,建于1915年的地标建筑大生钟楼静静伫立,每到整点钟声响起,浑厚悠远,仿佛穿越了百年时空。

100多年前,张謇在这里创办大生纱厂,再到后来的油脂厂、面粉厂、铁冶厂等,为家乡播下了爱国、开放、创新、诚信、民本的精神种子。南通由此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罗一民认为,张謇之所以能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伟业,就是因为他具有非凡的思想理念。他所倡导和践行的强毅力行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代通商群体,形成了具有特殊精神气质和文化标识的创业者。

百余年来,张謇企业家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江海儿女奋勇拼搏、追梦前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优质民营企业,成为助推南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江苏综艺集团在创始人、董事长昝圣达率领下,依靠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科技、资本力量,坚持转型升级,发展成为集“先进科技、饮料制造、清洁能源、综合金融及大健康业务”于一体的国际性高科技控股集团;深圳康成亨资本管理集团董事长袁亚康,靠着贸易赚来的“第一桶金”南下深圳,领导公司主导了45家优秀企业的股权投资,超10家投资企业上市;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惠一直以先贤为榜样,扎根南通本土40余载,创造了“小芝菇、大产业”的骄人业绩,在中国乃至世界食用菌行业享有盛誉;从一间钣金作坊起步,带领企业跻身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协会30强,南通国盛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卫国在深耕主业、助力中国智造的同时,设立“国盛教育奖励基金”,累计奖励资金200多万元,彰显了企业的社会担当……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7862.8亿元,占GDP比重达69.1%。民营经济已成为南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主动力”、就业创业的“主渠道”。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挖掘和弘扬,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崇、关爱、支持企业家发展的良好氛围。

2014年9月,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总商会)启动通商精神大讨论活动,先后征集到49条表述语,经多次研讨、听取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了“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通商精神。

2016年4月,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经审议,全票通过议案,将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投产日——5月23日确立为“南通企业家日”,以法定形式要求全社会尊重、支持企业家。

2017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2017江海国际博览会暨首届通商大会,以“通商达天下、江海连五洲”为主题,汇聚通商力量,放大侨乡优势,寻求合作共赢。

2021年1月6日,张謇企业家学院在南通揭牌成立,致力于打造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学院”和“精神家园”。截至今年4月底,已举办各类培训班827期,参训学员8.8万余人。

张謇企业家精神孕育在南通。时代在变,精神始终未变。一代又一代通商在先辈们的感召和鼓舞下,持续拓展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宽广度和厚重度,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2024-05-2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3433.html 1 3 强毅力行 百万通商通天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