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新闻

我市着力打造知识产权全链保护和服务体系,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跃居全国前十——

汇聚“知”力 逐“新”攀高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代表一个地区创新能力、投资环境的重要“名片”。

继今年年初成功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后,好消息再度传来:南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跃升至全国第十,实现连续四年进位;在全省设区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中蝉联“优秀等次”。

实力决定位次。我市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步伐,着力打造知识产权全链保护和服务体系,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增强对各类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为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激励催化,“知”撑科技创新

形态既可以像纸,也可以像布,集防水透气、阻菌防尘等优点于一身——这是江苏青昀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特种纤维材料“鲲纶”。目前,基于这种神奇材料开发的医疗级防护材料即将投放市场,江苏青昀已提前进行专利布局,为创新产品织起“保护网”。

“创新和知识产权,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江苏青昀知识产权经理周兆云介绍,公司的闪蒸产品在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围绕“鲲纶”的原料、工艺以及下游应用,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12件,仅去年一年就申请专利33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件。公司成立不到三年,已成为国内首家闪蒸法大规模工业化企业。

随着江苏青昀这样的科技型企业在南通争相“冒尖”,全市知识产权创造活力不断迸发。2023年,我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437件,同比增长19.78%,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120件,是2019年的2.1倍。今年1—4月,全市新增有效发明专利3079件,同比增长88%。

知识产权既是创新成果的保护网,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梳理“家底”,我市高校院所数量不占优,高质量的发明创造从哪里来?企业是源头活水。数据显示,我市企业获授权专利数量在授权专利中的占比连续4年超过80%。

分级分类,精准滴灌,让创新活水澎湃成潮。我市实施专利培育“滴灌计划”,根据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对4400多家企业进行梯次化培育。以“旗舰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培育专利大户;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深挖潜力,实现“专利消零”。

企业在高企申报、“专精特新”复审、筹备上市等各个阶段,都能得到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指导。前不久,江苏万达特种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了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联合南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企业量身定制的《知识产权预警评价报告》。公司副总经理陈宝国说:“这是一份系统全面的‘诊断书’,对我们上市很有帮助。”

向“新”而行,以“知”致远,新质生产力正在江海大地聚力成形。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18家,示范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二。2023年,南通摘得中国专利奖9项、江苏专利奖7项,中天装备获省高价值专利项目立项。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依法保护,“知”润营商土壤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我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厚植让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各类企业竞相发展的营商“沃土”。

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环科”)是我国第一家罐式集装箱制造商,拥有世界上产能最大的绿色、柔性化罐箱生产线,客户遍布全球。2019年,公司发现其已经申请发明专利的一款罐式容器生产制造装备被侵权,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对此,公司积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该案历时近四年,经最高院终审判决,迎来中集环科胜诉的大结局。在此期间,公司获得市场监管(知识产权)部门对企业重大知识产权纠纷维权的补助。“这是对公司尊重知识产权的认可,也坚定了我们捍卫创新成果的决心。”中集环科副总经理陈晓春说,打赢官司是一剂强心针,激励企业继续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贯穿整个研发活动链条,布局更多高质量的专利保护研发成果。

公平、公正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在滋养创新者的同时,也让更多投资者近悦远来。去年10月,奥地利兰精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球知识产权主管Cataldo Sabatelli专程来通,感谢我市市场监管(知识产权)部门秉公执法,迅速查办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案件,增强了企业在中国长远发展的信心。除了兰精集团,我市还为星崎集团等外商外企成功维权,查办的侵犯“顾家家居”注册商标专用权案入选全国商标行政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随着知识产权服务链条逐步完善,企业正在享受到越来越便捷、多样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我市创设全国首家“知联侨”知识产权海外服务中心,全链条护航“走出去”企业;建成南京专利代办处南通工作站,实现专利、商标及质押融资业务一窗通办;南通大学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揭牌运行;开通“知慧通”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查询、智能检索、数据分析等一站式服务。

赋能增效,“知”助产业发展

5月7日,世界级“海上巨无霸”24000TEU级集装箱船从南通出江试航。这是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完全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同系列船型第五艘试航船舶。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桥梁纽带。我市作为江苏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船舶海工产业以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30%的增幅持续焕“新”。在全国船舶海工产业有效专利持有量前50强中,南通企业占据7席,涌现出“天鲲号”、40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极地探险邮轮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国重器。

立足创新需求,助推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并驾齐驱”。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实施产业专利导航,通过梳理我市船舶海工产业链2500多家相关企业的专利情况,对标全球、全国专利数据,对我市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链竞争力、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专利运营实力等进行全面分析,为产业结构优化描绘出清晰可行的“导航线路图”。前不久,该项目入选首批江苏省专利导航优秀案例。

高价值专利是优秀专利的代表,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聚焦高价值专利培育,我市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设立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布局一批权利状态稳、市场竞争力强的专利成果,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累计建成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9个、市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10个。

知识产权是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市铺设起知识产权申报与维权的“快速路”,助推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南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预审通道,让智能制造装备、现代纺织两大产业的发明专利授权时间从原来的近2年缩短至2—3个月,中心还在积极争取专利预审服务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拓展;通州家纺快维中心预审服务范围新增7个类别,海安家具快维中心获批建设;崇川、如皋保护分中心建成运行,以地方产业为基础的“1+2+N”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网不断织密。

“产业幼苗长成大树,知识产权是‘催化剂’‘加速器’。”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知识产权局专职副局长蒋爱龙说,该局将持续推动知识产权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赋能增效,充分发挥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和数据知识产权的作用,促进创新型经济、品牌经济、特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胜势。

本报记者 王玮丽 沈雪梅

2024-05-23 我市着力打造知识产权全链保护和服务体系,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跃居全国前十——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3670.html 1 3 汇聚“知”力 逐“新”攀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