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娇娇 李慧
“看着波澜壮阔的长江,满目苍翠绿意,令人心旷神怡。”初夏时节,市民王熠站在滨江亲水栈桥上远眺,烟波浩渺,美如画卷,“运气好还能邂逅微笑天使江豚。”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40年来,南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发展面貌“沧桑巨变”。拥有独特江海资源禀赋的南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新发展机遇,全方位融入苏南、接轨上海,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城市空间不断蝶变,一幅山、水、城、园融为一体的城市建设新画卷徐徐展开。
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南通,是长江大保护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市区南部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剑山、军山及沿江地区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包含14公里沿江岸线。1984年,狼山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入列省级五大风景名胜区。同年5月,南通也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走上江海联动开发、内外开放并举的道路。
在历史的长河里,总有一些特殊时刻永载史册。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第一站就来到南通,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给南通人民留下幸福温暖的记忆。
近年来,南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奋力跑好长江大保护“最后一棒”,打造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2016年以来,南通全面实施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退出沿线港口货运功能,腾出修复岸线12公里,新增森林面积约6平方公里。2018年,南通五山森林公园成为国家森林公园,临江而立的五山生态风貌,成为全国长江大保护的典范。看江景、览五山、游驿站……南通市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成了外地游客的诗和远方。
工农路、城山路等城市主干道两边,摇曳多姿的蔷薇花、灿烂如夏的月见草、亭亭玉立的大金光菊点缀在日渐浓郁的树荫中,一条条景观大道展现出不同的生态之美。“城市的绿意美化比以往更加注重细节,让人心情愉悦。”市民顾佳丽对道路花境布置赞不绝口。
“从百年濠河的一环碧水,到任港水乡的悠悠船橹,南通港的汽笛与钟声破开长江的晨雾,天生港与通吕河口展开一首赞美长江的诗篇……”滨江大桥的雕塑景墙,记录着北滨江及任港河四区十二景。近日,随着通吕运河分水岛西岛生态修复项目竣工,通吕运河崇川段(工农路—滨江大桥)生态景观带全线打通。如今,通吕运河两岸绿意葱茏,成为又一处“城市绿肺”,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又一选择。
“以水凸显城市的灵性,以山展示城市的秀美,以绿提升城市的品位,以人(张謇)挖掘城市的底蕴”,我市持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大力拓展城市生态空间。从工笔细描式的见缝插绿,到写意张扬式的破墙透绿;从勾勒线条式的道路、河岸绿化,到衬托点缀式的游园组团;从泼墨挥毫式的广场绿化,到层林尽染式的公园绿地、五山滨江生态修复、濠河景区大提升……近年来,紫琅公园、南通植物园、曹顶纪念公园、白龙湖公园、新桥公园等一大批城市公园相继建成,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组织编制城市小游园规划,重点在绿化薄弱地区布局建设小游园。注重绿化、美化、林荫化、特色化要求,优选行道树种,打造“一街一景观,一路一特色”的景观路。
2020年初,南通喜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再添一张“国字号”生态名片。这是反映城市人居环境和管理水平的最高荣誉。截至2023年底,我市城市绿地面积已增至12638公顷,绿地率达41.5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65平方米。
■ 骨干路网互联互通 城市能级飞跃提升
高架、隧道、地铁……2011年,我市启动立体交通“大会战”,大力实施“10分钟上高架、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通勤”交通畅通工程,推动城市建设从“拉框架、扩规模”向“提功能、优形象”转变,开辟出一条“交通从平面向立体拓展、城市从带状向组团跨越”的城建之路。
近年来,我市先后完成通沪大道、长江中路、长江路西延、锡通高速连接线、九圩港立交等快速路工程。随着啬园路隧道通车,市区首轮快速路网外环贯通。在市区路网规划基本实施到位的基础上,为服务片区发展、契合城市更新,我市大力实施道路综合提升计划,先后完成跃龙路、城山路拓宽改造,实现沿线老旧小区空间重构;实施工农路、虹桥路综合改造,再造主城中轴;激发新城区发展活力,完成洪江路、世纪大道改造,将设计理念从平面线形拓展至立体空间,统筹道路主体、绿化景观、城市家具、沿线亮化等要素。结合地铁1、2号线建设序时,研究青年路、人民路综合提升工作,统筹考虑社区综合整治与街区整体塑造联动提升,打造具有生活气息的美丽街道和发展活力的美丽街区。
2014年8月,南通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轮建设规划获得批复。2017年12月18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拉开了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大幕。2018年10月26日,轨道交通2号线开工,标志着我市轨道交通工程进入全面施工、双线并进的新阶段。2022年11月10日,南通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通车,江海大地从此进入了地铁时代。
2023年12月27日,轨道交通2号线通车,和轨道交通1号线共同搭建十字形的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线网带来市民更多出行便捷选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地铁让城市更美好。
“祖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面对飞驰而来的地铁时代,全国工商联原常务副主席张绪武站在友谊桥站巨幅浮雕作品《先贤伟业》前,热泪盈眶。交运通达,是张謇先生毕生功业之一,如今已成为现实。
未来,“八龙过江”格局形成后,南通将加快融入国家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南通“好通”成为美好现实。
■ 着眼长远科学规划 城市发展未来可期
唐闸古镇的广生制皂文化体验馆,以实景物品向游人讲述制皂的前世今生。体验馆是在广生油脂厂原址基础上改建而来。打卡工业遗存、感悟家国情怀、领略文化魅力……自2021年10月开街以来,唐闸北市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街区还打造了夜间景观,融入全息光影墙、3D纱幕效果等时尚元素。光影场景流光溢彩、魅力四射,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旧时南通的商贸繁华。
2009年1月,南通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寺街、西南营、濠南、唐闸等4个历史文化街区。“南通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了在空间上延续保护南通独具的‘一城三镇’的历史格局,各片区的保护与展示重点有所侧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处长奚军介绍,主城片区重点保护古城北部寺街西南营以传统风貌为主、南部濠南以近代风貌为主的“一城两貌”特点,集中展示张謇城建成就;唐闸重点保护从近代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存构成的完整的城镇格局,集中展示唐闸工业镇的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狼山以自然生态资源为核心,重点保护自然山体、滨江空间等景观环境,展现近代郊野城市休闲特色。
近代以后,张謇创造性地规划南通,“一城三镇”空间格局延续至今。
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我市城乡规划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引导作用不断提升,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期。在此期间,我市先后进行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19年,南通紧紧抓住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契机,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谋划空间战略、精准做优详细规划、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2020年,崇川、港闸合并,海门撤市设区,市辖区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平方公里跃升至31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300万,中心城区首位度显著提升,实现了从濠河时代、滨江时代向江海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2023年8月25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了《南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城市主导职能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重要支点、产业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江风海韵绿色宜居家园。空间结构为构筑“一主一副、两带四组团”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军介绍,《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通依托省内唯一滨江临海城市的地域优势,培育“四季斑斓”的滨江花海,打造“一路一景”的道路,构建可观可感、活力迸发的水岸空间,全面彰显江风海韵独特风采,努力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轨道上的南通,承载着美好的祝愿一路高歌,朝着幸福的方向奔驰,承载着南通人民的“好通”梦想和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