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特刊

近悦远来 万事好通展活力

本报​记者 何家玉 沈雪梅

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是事关开放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回望南通发展历程,无论是本世纪初的招商引资撑竿跳和“双超”目标的实现,还是2020年迈入“万亿俱乐部”,伴随的都是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城市吸引力的不断彰显。

从机关效能革命,到行政审批改革,再到叫响“万事好通”营商环境品牌,多年来,南通上下协同推进,以便利化、市场化和法治化为重点,着力破解人民群众的“烦恼”、企业生产的“掣肘”、服务环节的“梗阻”,努力在商务规则上接轨世界一流、政务服务上体现国际一流,让南通成为投资胜地、创业乐土。

■ 效能革命,办事环境焕然一新

机关作风不振、行政效能低下等弊病,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造过辉煌的南通,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一度放慢了脚步,特别是上世纪末,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甚至跌落到全省末位,干部群众精气神也不振。

调研发现,“慢、推、僵、苛、卡、虚”六种“病态”的机关作风,是阻碍发展的“病根”。如何从体制机制上探索一种办法,转变机关作风,提升行政绩效,改善发展环境,成为当时摆在南通面前一道急需解答的难题。

从本世纪初开始,南通把整治和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的意见》《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意见》,并推动了以转变机关作风等为主要内容的“执政效能革命”。

一整套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在探索中逐渐建立:南通将全市93个党政部门、法院、检察院、条管部门等全部纳入考核,组建了由市委书记兼任主任的绩效考评管理指导委员会,下设综合办、目标办、作风办、督查办等,分别负责绩效考评政策制定与牵头组织、职能目标的研究制定、共性目标考评和社会评议的组织实施,以及对考评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等。

一开始,不少人对考核不以为意,认为作风建设是虚的。但2001年底,市里给所有的部门评出了优良中差,大家都意识到:动真格了。

2003年6月,南通机关作风建设督察室组织100名特邀监督员,到92个部门“微服私访”,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3个月后,特邀监督员们带上暗访设备,体验了45个市级机关部门的服务情况,暴露了许多问题。

绩效考评结果会影响年终绩效奖金、干部选拔任用等工作,考核中落后的单位,组织上会对其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考核、诫勉谈话,甚至调整领导班子,更是让作风建设成为改进机关工作的有力抓手。

此后十年,市级机关各部门积极开展“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活动,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AB岗工作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措施,为外来投资者营造了最佳办事环境。

这场“执政效能革命”,有效提升了政府效能,优化了发展环境,南通从上到下政令畅通,干部群众心齐气顺,主要经济指标从排在全省末位一跃跻身发展方阵,社会各界对机关作风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8%以上。

2005年,南通跻身中国大陆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八大城市行列;2006年,在“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南通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综合得分位居榜首。2007年,南通获评“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南通开发区被评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开发区”。

■ 流程再造,持续刷新南通速度

十年效能革命,到2011年,南通市行政审批事项削减到374项,与2001年相比,削减率达69.8%。

为巩固行政审批改革成果,2011年底,南通开始在全市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明确提出“三个百分之百”的目标,即市级有行政审批事项的部门进驻政务中心率达到100%、市级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驻政务中心率达到100%、市级各部门对进驻政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授权到位率达到100%,进一步推动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效能提速、服务水平提升。

2012年2月8日,全新的南通市政务中心在工农南路150号正式对外开放办公,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52个部门和单位全部进驻,801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管理,开启了“三集中、三到位”的全新格局。

从“进一扇门”到一窗办理,我市围绕打造“一门式政务服务”办事模式,很快开始从空间整合,转向探索集中办理审批的物理整合、流程再造,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是起步较早的试点之一。

2013年11月,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开始全面实施,政务中心开设了专门的综合窗口,申请人准备好材料后交到这个窗口,系统会把材料分发到各个相关的审批部门,审批完成后再从系统流转到综合窗口。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平台运行两年后,“一窗收件、一表申请、一窗发证”的企业设立“单一窗口”机制开始施行,只需在一个窗口提交一份表格,由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并联审批后,就能领到加载企业注册号、代码证号和税务登记号的“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办理时限也进一步缩短。

2015年8月20日,全国首家经国务院同意、省政府批复设立的地级市行政审批局在南通挂牌。以此为标志,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

瞄准市场准入、投资建设两大领域,涉及15个部门的53个事项全面划转市行政审批局,统一行使审批职能;以问题为导向,疏解堵点、重构流程,行政审批得以高效赋能;简政放权、全链赋权,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2016年5月的全国“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我市“一枚印章管到底”改革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2017年6月,省政府推行“3550”改革,提出了3天完成企业开办、5天领到不动产权证、50天取得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南通第一时间响应,一次次刀刃向内,减少登记环节、放宽住所条件、推进电子化登记、推动“不见面”开标、提供前延服务、组建专业队伍靠前指导……

如今,半天开办企业在南通已是常态,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率超过98%;一般社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也不再少见,自2020年7月启动改革试点以来,已有315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南通的“放管服”改革,化繁为简、打通梗阻,以大胆创新、扎实举措,一次次刷新“南通速度”,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获评“优秀”等次,“获得信贷”“办理破产”两项指标获评全国标杆城市。

■ 向优而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2月18日,龙年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持续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营商环境提升年”动员大会,擂响“起步即冲刺”的战鼓,全力以赴推动强作风、提效能、优环境。

“新春第一会”,往往是城市发展的风向标。跨上万亿台阶之后,南通连续第三年在开局谋篇之时,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其背后的考量就是:站在新一轮发展风口,南通清醒地意识到,抢抓机遇“竞”未来,必须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业的活力,必须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2019年机构改革后,我市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议;2022年,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高位统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促进42个成员部门形成合力。也就是在这一年,南通在开年连开“招商引资突破年”“营商环境提升年”两场动员会,并发布“万事好通”南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将营商环境建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

从惠企便民服务持续优化的“万事好通”1.0版,到集成推进政策、政务、市场、法治、人文、开放“六大环境”的“万事好通”2.0版,今年更新的3.0版则包含了18项突破性、引领性、彰显南通特质的改革举措,推动“六大环境”再提升,打通营商服务“最后一公里”。

南通已有162个“跨省通办”、200个“省内通办”、494个“通城通办”事项一体落地,从办事者角度创新推出全域通行的“标准化+一件事”场景130项,722个行政许可事项全量纳入清单、动态管理;通过行政数据集成共享、业务协同,为“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不见面开标”提供数字支撑……真招实举,为各类经营主体落地生根、成长壮大提供了充足养分。

与此同时,南通还以系统集成性思维协同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将每年的5月23日确立为“南通企业家日”,颁布实施《南通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系统化、法治化推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统筹用好新科创30条、人才新政4.0、金融20条等专项政策,构建更加科学完备的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资金流入、企业入驻、项目落地,是南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成效最生动的注脚。2023年,全市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1个,新竣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31个。今年以来,南通又有47个项目列入2024年省重大项目清单,计划新开工项目26个,前四个月已完成投资96.2亿元;市级重大项目已开工130个,完成投资198亿元,一个个重大项目正在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后劲,为全年经济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南通将继续全方位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开放环境,打造与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相适配的宜商生态,与各类经营主体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2024-06-04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4768.html 1 3 近悦远来 万事好通展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