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谔
五月,夏季悄然来临。燥热与凉爽交替登场,曾经美丽的花朵渐次消逝,果实和欲望的生长成为季节的主题。
与明妍的绽放、沉甸甸的收获相比,初夏在形式上并不那么引人注目,然而它却是事物成败的关键。
心田
“心田”是“田”,如果不及时耕耘,栽种嘉禾,必为杂草恶木、垃圾獐鼠所占。邪恶的养成多因缺乏信仰、无所敬畏,没有信仰和敬畏的心田,就如同一块抛荒已久的土地。
犹如闪电
我最近创作的几方印都来自突发的灵感。一刹那间,印文内容、印面效果、刀法甚至雕刻时应该注意的细节,都如闪电划破夜空,一一清晰呈现。不必推敲思索,只需赶紧按“神谕”去做。更为奇怪的是,创作时的情景,如今虽已过去了好多天,却依然能清晰回放。由此又想起多年前的几次创作,灵感袭来时的感受和创作时的情形,时至今日,也仍历历在目。
习惯而已
教学临帖时,为帮助学生寻找“不似”的原因,和他们一起研究分析范帖,越仔细周全,发现越多:范帖中的许多字,初看平正平常,细味却恰似一个场景、一幅图画,拥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如果说这些都是书者创作前构思设计的结果,甚至是作者在“兴来不可遏”的情况下“构思设计”的结果,似乎有违常理。
有学生向我推荐学者俞宁的忆人随笔集《吾爱吾师》,书中讲述了启功先生和作者的父亲俞敏先生的生活习惯:幽默、诚恳、博学、智慧与诲人不倦无处不在。由此联想到那些看似寻常却奇崛的经典法帖,随处可见、层出不穷的平中之“奇”,应当犹如启功老等智者的日常习惯,是其人到了某个高级境界后的自然反应,而不是什么设计的结果。
一天早上起来,又想到艺术创作(表演)时的“刻意精到”,大概率有“讨好别人”的嫌疑。艺术创作最要紧的是忠实于自己的感受,理想的创作状态是“非常”即“日常”,“日常”即“非常”,那些纷纭而来的巧思,应该大多并非源于事前的苦心孤诣,而是创作者“生活惯性”的艺术坦露。
欲“胜天”者必先“事天”。傅山论书曰:“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真至理名言,惜信者无多。
文人书法与匠人书法
文人(知识分子)写的字不一定就是文人书法,匠人书法也不是低学历者的专利。“匠人”二字是我暂借的一个称谓,主打一个“俗”字。谈论两者的前提是两者都具有较高的书写技巧,又都以书法的名义,区别则在于由于精神取向的不同而导致目的、手法、风格等不同。
文人书法以抒情写性为目的,匠人书法以谋取功利为目的。
文人书法追求艺术效果;匠人书法以它所面对的“评判”者的好恶为好恶,最常用的手段是“苦用计”:或字数极多,或书写“极工”,或效仿“名人”。无比温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文人书法尚异扬个性,匠人书法趋同随大流。
文人书法多“写”,匠人书法多“描”。
读书能开阔视域,养成思辨习惯,不读书或少读书则很难融通诸理诸艺,所以文人书法的作者必然是喜欢读书的人,取法自然,或博而雅,或精而雅;匠人书法则喜欢把单一肤浅装扮成瞻博高雅。
不工之工,斯谓大工。林散之说:“写字愈工愈俗。”此处之“工”, 是最低层次的“工”。是指整齐划一、状如算子,无视个性,谨守前人、书坛权贵的明规暗矩。趋利与缺乏创造性是其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