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4日,上一个龙年的大年初二,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借来南通参观考察之际,出席了我市“走出去”企业家新春茶话会。他和回乡过节的部分海外通商欢聚一堂,听取他们在海外创业的情况汇报,勉励通商抢抓机遇、开拓市场,在实施“走出去”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更是称赞南通民营企业“走出去”规模大、质量高,南通堪称“新侨之乡”。
“那是2011年下半年我们才谋划提出的南通城市新名片,没想到获得了杨部长的肯定,让我们能够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大力度地推广和使用这张名片。”回忆起12年前的情景,时任市外侨办主任的钮启贤仍印象深刻:当年3月,市委宣传部在制作外宣品《江海南通》时,将“新侨之乡”纳入南通的“八乡”之一,“新侨之乡”正式成为南通城市新名片。
钮启贤在外事条线工作了17年,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部门负责人,他十分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当年“新侨之乡”的诞生还是2020年南通跻身万亿俱乐部,都和40年前南通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南通,获得了原本只属于省级和省会城市的护照签发权,21世纪初南通年均办理护照约1.2万本,比苏北五市的总和还多;获准参加省级外办为参会对象的全国外办主任会议,并从中获得了很多重要信息,比如已经成为南通外事工作亮点的APEC商务旅行卡。
敢为人先的南通人,用足开放政策,成批走出国门,从东欧到南非、从南美到日韩,人数也从最初的7000人上升到10万人。为适应新的侨情,2009年,市外侨办在先后帮建南非南通商会、智利江苏商会、美国南通同乡会等28个同乡组织和商会组织的基础上,策划成立了“南通世界通商总会”,形成了全球性通商海外创业的互动网络,有力打响了“通商”创业品牌,一些海外通商代表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在住在国也做到了“叫得应、打得赢、唱得响”。
于是,如何通过海外通商的影响力来提升南通的城市知名度,成为南通外事人亟待破解的课题。
2011年初,在全省侨办主任会议上,我市的侨务工作汇报引起了时任省侨办主任钱兴荣的极大关注,他在一年中四次来通调研,总结提炼侨务工作“南通模式”,命名我市新侨商占全村总人口20%以上的两个村为全省唯有的两个“华侨村”。
(下转A2版)
(上接A1版)同年9月,时任国侨办主任李海峰也肯定了“服务新侨商创业的‘南通模式’”。
看到国侨办、省侨办对南通新侨工作的积极关注和极大兴趣,钮启贤当机立断打了一份报告给市委,从为南通开放型经济提供直接有效服务这一根本目标出发,向市委、市政府推介使用“新侨之乡”这张城市新名片。市委办根据时任市委书记丁大卫的指示,先后征求市委常委以及四套班子领导的意见,大家都认为适时推出“新侨之乡”城市新名片非常契合南通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那天晚上我正在家里吃饭,突然接到电话让我准备‘新侨之乡’的简单释义。”钮启贤说,那时候很是激动,觉得大家一直精心浇灌的花儿要结果了,“我们连夜对‘新侨之乡’的内涵进行提炼,概括出全市新华侨华人、新侨商群体发展迅猛,‘通商品牌’全球渐负盛名之要义,一直沿用至今。”
直至今日,南通的新侨群体一直稳定在10万人左右,侨商的脚步已经踏遍全球近120个国家和地区,创业方向也从单一的家纺贸易逐渐转向矿产、房地产、文化等,他们在海外创业生活,也将海外资源带回家乡,让世界更了解南通、让南通更融入世界。 本报记者 何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