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海门林西村一对父子带动村民种起千亩葡萄园——

打造家纺村第二张特色名片

初夏时节,株株碧绿的葡萄藤刚刚挂果,垂下如翡翠珠般小巧玲珑的果实。三星科创葡萄园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见到熊杰时,他正指挥工人为葡萄疏果,这是后期果实饱满、果形漂亮的关键环节。

熊杰创办的果园所在地是海门区三星镇林西村,紧邻全国赫赫有名的家纺集散中心——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林西村是江苏省首个华侨村,以家纺产业活跃闻名,近30年来,有600多名乡亲走出国门从事家纺贸易,村里大大小小的家纺企业、作坊更是数不胜数。在这样的一个家纺之都,熊杰和父亲熊其仁两代人却用了近50年时间安心种地,不仅自己种植了200余亩葡萄,还带动周边村民加入种植行列,现在,林西村已经形成了千亩葡萄园。葡萄成为除家纺外,林西村的第二张特色名片。

两代人接力种葡萄

皮肤黝黑、走路生风,农忙时节的熊杰总给人风风火火的感觉,一张脸上只有眼镜覆盖下的眼周还保持着白皙的底色。“这个季节园子里的活儿比较多。”好不容易停下手上的活儿,他狂灌了大半瓶纯净水才来得及开口说话。

“我们家和葡萄结缘的是我父亲,已经有四十几年时间了。”熊杰告诉记者,今年73岁的熊其仁是原新镇村(后与林西村合并)的老支书,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作为年轻村干部的熊其仁到苏州学习了葡萄种植,自此坚持钻研技术。“小的时候,家里葡萄架垂下的座座‘珍珠塔’是我最宝贵的回忆,每年葡萄成熟时是我最幸福的时光。”熊杰告诉记者,后来他才知道,熊其仁是南通最早引进巨峰等葡萄种苗的人之一。他印象中的父亲常年在葡萄园里忙碌,葡萄从种到收,加上日常管护,一年四季都有做不完的活儿。

成年后的熊杰一开始没有打算继承葡萄种植事业,而是像其他林西村村民一样,干起了家纺。当时,熊其仁已经租了近80亩地种葡萄,看到父亲的辛苦,熊杰才开始学习技术。刚开始种葡萄时,也走过弯路、经历过血本无归的痛苦,可他渐渐爱上了这份“甜蜜”的事业。“我们三星没有重工业,土质好,种出来的葡萄产量高、质量好。”现在的熊杰像当年的熊其仁一样,农忙时节就干脆住在果园里,几天都顾不上回家。

家纺村里的葡萄园

林西村全村户籍人口3500余人,耕地面积3300多亩。“这么多的人,这么好的地,大家不可能只做家纺。”熊杰告诉记者,刚开始时,他认为葡萄产量高就能效益好。可随着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他意识到只有控产提质、提升葡萄口感才能赢得市场。

2007年,“阳光玫瑰”葡萄引入我国,因为果实口感好、挂果时间长、经济效益高,成为公认的好品种。但许多果农没有较好掌握适合本地区的栽培技术,导致产量效益低。熊杰2008年即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了这一品种,是南通较早从事“阳光玫瑰”种植的人。为了种好这一“网红”葡萄,他专门在南京农业大学学习种植及疏果技术。

现在,熊杰的葡萄园已扩大至200多亩,成为周边村镇有名的葡萄种植大户。看到熊其仁和熊杰种葡萄的成功案例,不少村民主动前来取经,熊杰父子也总是倾囊相授。父子俩举办葡萄培管技术培训班,已有600余名各地种植户前来观摩学习。

“我父亲是老支书,从刚开始种葡萄我们就有一个目标,所有愿意来学技术的人我们都愿意教,带动乡亲们一起种好葡萄。”村民们在不影响平时的经商、务工的前提下,在“家门口”种起了葡萄树,林西村葡萄种植面积已有1100多亩,占林西村总耕地面积的30%,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村”。一到夏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果香,这就是林西人的幸福。

平常心看待低谷期

去年,“阳光玫瑰”葡萄价格大跳水让熊杰感觉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些年跟风种植的人多,产量越来越多,市场饱和。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些‘阳光玫瑰’品质不高,让口碑下降、拉低了价格。”

每斤批发价格从高峰期的12元降到只有不到4元,熊杰表示一定要保持平常心看待市场的起伏。事实上,种葡萄的这20余年,他已经先后经历了巨峰、夏黑等葡萄从巅峰到逐渐价格下跌、减少种植的过程。“阳光玫瑰”具有口感佳、产量高、挂果时间长、耐贮运等多项优势,目前市面上还少有可取代的新品种。林西村的“阳光玫瑰”多次获得奖项,在江浙沪市场赢得口碑。

应对价格“跳水”局面,除寻找优质果苗品种外,保持葡萄的品质才是应对低谷期的最佳方法。熊杰告诉记者,目前,他的“阳光玫瑰”亩产约4000斤,从今年初起,他更是严把葡萄质量关,从土、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层面严格管控。

前两年,熊杰建设了4000多立方米的保鲜冷库,葡萄大规模成熟上市时,他会挑选一些葡萄进行分拣和包装入库冷藏。“冷库预冷就是对葡萄进行迅速‘催眠’,以最大程度确保葡萄品质。”熊杰说,在0摄氏度的储藏条件下,葡萄可保鲜两个多月,一些晚熟的品种甚至可以在元旦后错峰上市,这也是应对价格下降的有力举措,还可为周边种植户代存水果。

再过几个月,林西村的葡萄便要上市了。到时,千亩葡萄园里将到处是采收包装的工人,上货卸货的货车,这也是葡萄园一年中最喜悦、最忙碌的时节。熊杰说:“小小葡萄让家纺村、华侨村的村民们无须漂洋过海也能增收,这是我们坚持种葡萄最大的意义。”

本报记者 袁晓婕 黄天玲

2024-06-12 海门林西村一对父子带动村民种起千亩葡萄园——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5500.html 1 3 打造家纺村第二张特色名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