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三黍生物“把工厂搬到细胞”进行源料端创新——

一只马铃薯变身医用药物胶囊

一只不起眼的马铃薯,谁能想到,它可以变成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袋、医用药物胶囊、航空材料,进而开创出千亿、万亿级的市场应用场景?

这一颠覆性创新,正在江苏三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黍生物”)成为现实。

“通俗地讲,我们是把工厂搬到了细胞里,通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对薯类进行精准基因改良,从而高效稳定地孕育出适应工业需求的植物基新材料。”

24日,记者来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黍生物,跟随公司副总经理施富超,我们见到了与众不同的“植物种苗工厂”:在精准的控温控湿室里,木薯、甘薯和马铃薯的种苗在一个个玻璃容器里竞相生长。

而要将这些普普通通的薯苗,转变为高附加值的植物基新材料,“需要基因编辑、细胞培养、田间试验、规模化种植、淀粉提取与纯化、淀粉改性等10多个繁复的环节”,施富超介绍,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技术在工业中的创新应用。

三黍生物之名,寓意深远:“三”既指木薯、甘薯、马铃薯这三大作物,也取三生万物之意;“黍”音同“薯”,黍是五谷之一,象征五谷丰登。

顾名思义,三黍生物专注薯类特种淀粉的开发与应用。经过十多年驰而不息的创新探索、市场开发,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植物基新材料创新企业代表。

在全球石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双碳”背景下,降低材料对石化资源依赖成为当务之急。其中,以植物基新材料替代传统有污染的化工原料,成为各国争相竞逐的新赛道。

在这场世界级的角逐中,三黍生物脱颖而出,在多个前沿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技术突破。目前,国内外的植物基新材料大多以玉米为原材料,而三黍生物在国内首次培育出具有特殊性质的木薯和甘薯品种,施富超介绍:“公司的蜡质、高直链等产品,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创建于2014年的三黍生物,由一群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卓越创新中心的博士及博士后技术人员创立,在生物反应器领域有着深厚的科研沉淀与积累,“尤其是基因编辑等关键技术,技术团队早在2008年就已取得初步成果”。

2016年,三黍生物落户主城崇川,良好的区位优势、人才支持和创新生态,让三黍生物如鱼得水。短短几年间,公司先后通过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认定。

公司于2022年获得知耕基金独家数千万元天使融资,并于2023年再次获得南通投管领投、知耕基金追投加持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创新力,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技术储备上,公司始终做到既有“现在”,也有“未来”。施富超介绍:“目前,公司自有产品的产值已突破1亿元,而新一代产品正在研发过程中。”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科技公司,三黍生物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始终坚持产业的落地,让尖端技术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公司在2016年就建立了国际领先的科研检测服务平台,与中国科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为近千家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淀粉结构解析、品质评价等技术服务。

“依托过硬的技术积累,公司打造了从基因编辑、新品种选育、细胞工厂到淀粉基工业产品上市全产业链运营业态,形成三黍自有的商业生态体系。”

三黍生物始终强调公司的“平台”属性,通过源料端创新,为客户提供稳定、高质量的淀粉基原料和产品。

谈及三黍生物的市场规模与合作进展,施富超介绍,公司直接控股数家子公司,建有研发和检测实验室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核心生产工厂占地50亩,并在国内湖北、广西、山东等地以及东南亚建立了5万亩的种植基地。

业界专家预言,植物产量大、成本低,更重要的是绿色、环保,能够替代很多石油化工的应用场景,蕴含着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上千亿、上万亿的市场规模。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特种淀粉及淀粉基新材料产品的制造商和供应商。”

对于公司未来发展,施富超充满信心。他表示,公司的愿景,是期待更多企业加入产业链协作,摆脱石油基依赖,共同缔造清洁、健康、可持续的新世界。

本报记者 苗蓓 陈静 实习生 曹睿豪

2024-06-26 三黍生物“把工厂搬到细胞”进行源料端创新——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6948.html 1 3 一只马铃薯变身医用药物胶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