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吴锦泉:

点滴善举播撒文明的种子

人物名片:

吴锦泉,1929年出生,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村民。我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一串串雨珠,顺着屋檐往下坠。吴锦泉坐在屋外走廊一张旧桌子前,正摘抄着报纸。

老人卷起的袖口有些磨损,布满皱纹的双手,一手握着笔,一手拿着些许模糊的放大镜,对着铺开的《南通日报》,仔细辨别上面的字。

走进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5组吴锦泉的家,眼前的一切依旧那么熟悉。小院里,黄瓜、番茄长势正好。挂满了奖章、合影的堂屋一侧,两大扁筐里装着前不久新收的麦子。

“以前不识字,扫盲队来了后,我下决心要学习。”吴锦泉识字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扫盲运动。他觉得,认字最快的方法就是读报、抄报,不知不觉间,这个习惯坚持了70多年。从去年起,老人又开始练习写毛笔字。“不管年纪多大,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吴锦泉被人们熟知是2008年为汶川地震捐款。从收音机里听到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他再也坐不住了,和老伴共撑一把伞,拎着洋布袋,深一脚浅一脚赶往镇上的公交车站。倒了三趟车,辗转两小时,才进城找到募捐点。902枚1元硬币、20张5元纸币,当天,他捐出辛苦半年磨刀挣来的1002元。

“出了名”后,老人的生活并未改变,还是一天不落地骑车出门磨刀,一天奔波十几公里。不少人在磨刀时,会特意给老人一张整钱。“吴老爹,我们知道你在做好事,这钱不用找了,也算帮我捐一点。”对于这样的好心人,吴锦泉总是心存感动,会让对方写下名字,代他们捐赠。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一个人影响一座城。

2011年,以吴锦泉为榜样,五星村成立“锦泉一元爱心社”。老人带头捐款,村里的企业、普通村民都加入到爱心队伍中来。“吴老带给村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五星村党总支书记褚军芳介绍,截至目前,爱心社已收到善款24.49万多元,向伤残、重症、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发放救助款19.76万余元。

2012年,南通市红十字会成立“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倡导“人人可为 力所能及”的微公益行动。基金主要用于我市“博爱送万家”助困、“暖暖农情”助农、“助梦飞翔”助学以及救援救灾等人道救助项目。“磨刀老人”也被注册为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截至今年5月,该基金共募集资金930.38万元,支出858.73万元。

弘扬榜样精神,争做时代先锋。我市很多学校把学习吴锦泉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有的还成立吴锦泉中队,不断提高少先队员的思想素质。“我们要学习吴爷爷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好人、做好事,帮助周围同学。”天生港小学吴锦泉中队中队长王家兴说。

去年起,因身体原因,老人不再走街串巷磨刀,周围邻居会把家里要磨的菜刀送上门来。“对党要忠心,对祖国要诚心,对人民要有爱心,对父母要有孝心,为人处世要宽心,与人相处要虚心,对学习要有决心,对阅读要有恒心,帮助人要有耐心,对自己要有德心。”闲不下来的吴老把前几年总结的“五心”扩充为“十心”,手写成励志卡,送给前来看望他的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去年共送出600多张,今年已送了425张。

“我是大海的一滴水,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做好事,我们的社会就更和谐了。”因为一个人的善举,也就有了一座城的文明风范。吴锦泉,这位96岁高龄的道德模范,依然在播撒“善的种子”。

本报记者 卢兆欣 王颖

2024-07-05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吴锦泉: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7846.html 1 3 点滴善举播撒文明的种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