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东,亚洲首次制造的风电运维母船“至臻100”完成风场实效试验;在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顺利竣工;在海滨,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已占全国40%以上……近年来,江苏持续向海进发,海洋产业强劲活跃,沿海地区加速隆起,海洋强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蓝色动能”。
《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606.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7.5%,较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对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8%。近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随着“我们一起去看海”主题采访团深入探访,感受江苏沿海地区的澎湃活力。
传统钢厂,钢花四溅、烟雾缭绕。然而,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正以高科技的面貌重新定义钢铁生产——“铁前集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控中心。
“员工无须置身于1500℃的高温炼钢区作业,只需在智控中心点点鼠标,便能对生产流程进行精确操控。”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信息管理处负责人李昕昱介绍,通过多个宽敞的大屏,员工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各个高炉和生产线的生产状况。
作为全球在建的千亿级高端绿色临港钢铁产业园,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精品线棒材及全规格的H型钢,同步建设循环经济、钢材深加工、装配式钢结构等相关产业。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规划钢铁产能2000万吨,是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省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推动钢铁产能由沿江向沿海转移的重点示范项目。
为保障项目有序运行,南通海事局在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浩洋港口海港码头建设期间,对接企业开展报批等相关工作,完成专家评审并取得岸线安全使用许可,从提交申请到取得许可仅用时4天。码头建成运行后,南通海事局积极推动“通州湾港区河海交界水域划分相当A级航区”获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复,成为江苏首个河海交界水域相当A级航区,实现了南通沿海江海联运新突破,在航程上可以节省约68%,运输成本降低约30%,实现了更高效、更经济、更环保的货物运输,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统计,在南通海上交通指挥中心、海上港航调度中心(简称海上“两中心”)的严密监控和精心服务下,今年1至5月,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浩洋港口海港码头累计接靠船舶568艘次,同比增长15.5%,到港海轮数量增多、频次加快。
海上“两中心”,于2021年5月18日成立运行,是全国首个海上“海事交通指挥+政府港航调度”一体运行的实体化机构。按照“多维感知、高效协同、智能处置、优质服务”的建设原则,聚力打造一体化的组织枢纽、信息枢纽、管理枢纽、指挥枢纽。
目光向南,太仓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内,桥吊林立、巨轮云集,一片繁忙景象。
太仓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副经理王宁介绍,作为江苏省汽车出口第一大港,2023年,太仓港“新三样”出口超48万标箱,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8.1万辆,同比增长193%。
“为服务太仓港的生产运行,太仓海事局开辟新质生产力绿色通道,结合港航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在锚泊、安检、进出口岸申请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对出现的港航新业态在流程审批、现场检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照顾。”太仓海事局副局长李大为告诉记者,建立浮桥快反处置中心(箱运协调中心),联合港口部门成立“港航一体化服务平台”工作专班,推动建立港航综合协调指挥一体化运行机制,运用智能化手段对“船、港、货”实行联合调度,初步形成集装箱码头联合调度机制。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苏州现代货箱码头,记者看到了遍布码头的船舶岸电和船舶垃圾接收智能化设备。
“目前公司配有15套智能岸电箱平均分布在1100米岸线上,满足岸线靠泊船舶全部接电的需求。”苏州现代货箱码头有限公司负责人谈健告诉记者,通过手机端小程序操作,对岸电业务及船舶加水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平台进行远程分合开关、实时付费统计等功能,省去了以前人工抄录度数、填写业务单人工收费等费时费力的环节。
数据显示:2023年,码头累计为6228艘次船舶提供接电服务,用电量达到28.07万千瓦时。2024年上半年接电船舶4162艘次,累计用电量16.04万千瓦时,预计全年用电量超过30万千瓦时。通过初步计算,30万千瓦时岸电用电量折合节约碳排放约335吨。码头电费0.8元/千瓦时,相比燃油,已大幅降低船舶在港期间能耗成本。 据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