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金融

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投资者何去何从

理财产品作为一种常见的投资方式,是人们实现财富增值的可靠途径。然而,今年以来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现象,在资本市场频繁上演,让众多投资者陷入迷茫与不安之中。那么,理财产品为何提前终止?投资者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昨天,记者就此话题进行采访。

多家银行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7月1日,宁波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宁银理财宁欣添益固定收益类封闭式理财64号,原定产品到期日为2025年3月28日,根据投资运作情况,经综合评估现根据产品说明书的约定,计划对产品进行提前到期,提前到期日为2024年7月3日。

据了解,该产品由宁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于2023年7月12日至2023年7月17日发行,于2023年7月18日成立,共募集金额5094万元。根据此前的披露,该产品期限619天(本产品可能提前终止,实际产品到期情况以产品管理人公告为准),产品说明书的提前终止条款显示,在成立满90天后,产品管理人有权视底层资产运作情况宣布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记者梳理发现,宁银理财的做法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仅6月份以来,已经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超20款理财产品宣布提前终止。其中,6月11日,中邮理财发布中邮理财邮银财智·鸿运定制6号(盛鼎版)人民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事项公告称,拟于6月17日提前终止该理财产品;6月13日,民生理财发布公告称,将提前终止民生理财富竹安盈6个月封闭6号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净值化”成新常态

那么,理财产品为何接连提前终止?记者查询梳理各理财公司发布的产品提前终止公告发现,部分理财公司因其所投资产提前终止,如民生理财发布公告称,由于产品所投资的资产提前终止,为保护投资者权益,决定于6月11日提前终止民生理财玉竹固收类两年封闭150号理财产品;部分理财公司采取止盈策略,即达到目标收益则立刻全部赎回,如招商银行的两款产品原预计到期日分别为2025年5月14日和2025年5月23日,但根据该产品产品说明书的相关约定,该产品现已达到止盈条件,故提前终止。

更多的是对未来市场运行和预期利率的担忧。例如,中邮理财邮银财智·鸿运定制6号(盛鼎版)人民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事项公告中称,当前市场利率大幅下行,影响产品未来运作,在目前产品实际业绩达到业绩基准的情况下,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产品管理人决定提前终止本产品;华夏理财先后发布公告称,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经审慎评估,决定于5月30日提前终止华夏理财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93号,于6月5日提前终止华夏理财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92号。

2022年起,《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开始正式实施,投资者以前熟悉的保本保息理财产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全面净值化时代到来。我市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净值化时代背景下,理财产品提前退场或是理财公司适应净值化管理的一种方式,也已经成为“新常态”。

提前“退场”资金建议灵活处理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将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影响?记者咨询我市有关银行相关负责人了解到,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会导致消费者无法获得预期收益,同时,被返还的本金及收益或将闲置在账户中,无法产生收益。

“但市民也无须过度恐慌,这对他们来说并不一定全是坏事。”我市一位资深理财经理说,一方面,部分银行选择提前终止部分产品有利于机构推动理财产品转型,优化产品体系;另一方面,提前终止有利于及时止损,减少因产品业绩不佳导致的资金损失。“无论出于哪种考虑,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有益处的。”

针对提前返还的本金,多位理财经理建议,投资者在没有决定资金“何去何从”前,可以考虑零钱理财,在需要用钱时随时赎回。同时,要学会有效平衡风险和投资习惯,根据产品的特性,包括产品底层资产是何构成、会有多大的波动以及波动幅度是否在自身接受范围内等,来选择理财产品,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低风险产品和中低风险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一分风险,一分收益。需要提醒市民的是,千万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高收益”产品。保本型理财产品已正式退出市场,“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成为理财市场的新阶段,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要平衡风险承受能力与收益预期,有需要还可向金融机构寻求专业理财建议。

本报记者 顾凌 张水兰

2024-07-12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8524.html 1 3 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投资者何去何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