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滨江临海,承南启北,人杰地灵,钟灵毓秀。
百余年前,先贤张謇穷毕生之精力在南通办实业、兴教育,始终以求贤若渴之心引才、育才,以尊贤重士之策聚才、留才,海内外人才在此汇聚,以教育强国、以人才立国的思想和实践在江海大地开花结果,创造出独属于“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荣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城市发展备受瞩目,对人才的渴求自然更甚以往。近年来,南通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江海英才集聚工程”为抓手,聚焦产才融合、抢占引才聚才制高点,通过持续创新政策引才、服务聚才、生态留才机制,大力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今日,第十四届中国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拉开帷幕,诚邀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齐聚通城,感受南通“好通”、“左右逢源”,融入“才遇江海”的创新热潮,畅谈发展、共话未来。
高位统筹,厚植人才理念
“人才竞争,本质上是体制机制的竞争。”市委书记吴新明在5月31日召开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强调。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招引工作,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工作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强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通过构建“组织部门统责、职能部门领责、全面考核督责”落实机制,创建整合“党建述职述人才、绩效考核考人才、专项督查督人才”三项机制,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高度自觉和一致行动,促进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抓好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政策加码,“真金白银”延揽人才。早在201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将人才各项生活和政治待遇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此后南通人才政策不断更新迭代。2023中国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开幕式当天,我市发布“人才新政4.0”,并发布启用“才遇江海”人才综合服务云平台和“江海青年卡”,累计兑现人才补贴2.6亿元,惠及5.4万人次。
品牌牵引,不断提升汇才聚智实效。我市全力打造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南通人才日、江海英才创业周“一赛一日一周”招才引智活动品牌,围绕科技领军人才招引、青年人才集聚等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场活动,共同营造尊才爱才惜才敬才的浓厚氛围。
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当好高质量发展“智囊团”。科技镇长团已融入我市人才引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每一个环节,截至2023年底,累计牵线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合作项目1636个,合同金额11.8亿元;举办项目路演共297场,培训人才2.5万余人,为地方打造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如今,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是大势所趋,更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所在,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6月14日,中共南通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做优做强人才队伍,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
“作为集人才、技术、项目、资本、载体等多种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招才引智平台,本届创业周将围绕以更高质量人才队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策应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进一步助推项目落户、产教融合,让更多人才选择南通、留在南通。”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陆国强介绍。
近年来,南通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以一年一度的江海英才创业周为媒介,累计吸引130多名两院院士、450多名国家级人才、1200多名创投风投专家、2.4万名高端人才参与相关活动,带动落户人才项目1000多个,新增创投资本120多亿元。在创业周的有力带动下,全市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人才承载能级持续提升,人才创新生态不断优化,2023年新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09人,省“双创”人才72人、团队5个,均列全省第2位,形成了“才涌江海竞未来”的生动局面。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畅通渠道,激发人才活力
一流的人才,最看重的是成长的舞台、发展的空间。针对现实需求,我市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不断完善引才育才渠道,打造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发挥好新时代人才领跑作用。
突出高精尖缺顶尖人才的引进培育。南通“人才新政4.0版”积极策应江苏省人才“登峰计划”,在市级“江海英才”计划中新增“攀峰人才(团队)”,对引进的重大顶尖人才项目,一事一议,不设上限,给予顶级政策支持。对南通市区工业类企业或产业链重点企业全职新引进掌握工程关键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按其税前年薪档次进行梯次补贴,单个人才可获得累计不超过100万元的补贴。
针对高端人才在创新创业初期融资难问题,2021年,我市财政在创新发展基金下设江海英才天使投资基金(简称“江海英才基金”),目前已累计为14个人才项目“输血”5700万元,“江海英才贷”为32家人才企业提供贷款1.2亿元。
通过各类人才工程实施,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向南通汇聚,逐步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引领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
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我市充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从“要我引”向“我要引”、从“招人才”向“找人才”转变。“我们企业近些年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也得益于人才队伍的不断充实。”中科基因生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昕说,企业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累计引进1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推动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在我们的孵化下,多名专家回国后创业,有的承接多项重点项目,有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入B轮融资阶段。”姜昕如数家珍。
2023年,我市还设立了“校企双聘制”和事业编“周转池”,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担任技术带头人,聘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编制在学校、工作在企业”管理方式,三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在原单位同等享受职称评审、社保等待遇,大力促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中自由“流动”,更好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双向奔赴”。
要想保持人才竞争力,必须夯实人才成长平台。
我市加快布局高能级创新载体建设,建成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6个,打造市北科创金融中心、能达创智天地等一批全要素孵化载体,市人才发展集团作为全国唯一企业入选工信部“根技术联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我市将充分发挥长三角国创中心分中心、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切实促成一批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项目。
面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我市实施“助新成才”计划,成立“江海新才”学院,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新兴职业“学历+技能”培训,并设立“江海新才”助学金,对成绩合格、顺利毕业的学员补助80%的学费。
优化生态,做好人才服务
“南通有很好的人才政策,能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南通天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南通大学副教授朱鹏说,这些政策服务不仅满足了人才对事业的需求和规划,也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关心。
为做好引才“后半篇文章”,我市紧盯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关键小事”,用心用情提供“定制式”待遇和“保姆式”服务,解决好各类人才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才在南通体验到城市的精美品质、优美生态、和美生活。
备受人才关注的青年人才津补贴体系进一步调整,享受期限从3年延长至5年;全力打造“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层次全覆盖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完善优化“江海青年卡”,为全市青年人才提供便捷化、精准化、智能化线上服务,服务领域拓展至行政事项、医疗保健、旅游观光、文化休闲、交通出行等。
自2022年入选首批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南通围绕“青年人才集聚、青年人口导入”两大目标,持续优化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生态。“七普”数据显示南通人口净流入21.64万人,其中青年人口净流入18.64万人,净流入规模持续扩大。
据了解,每年高考后离开南通读书的学生在2.5万人左右,最近3年,南通全市每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分别为4.6万、4.8万、5.05万,去年南通共引进580名留学归国人才,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这也代表着南通人才流动不复以往“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的尴尬处境。截至目前,南通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160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政府不仅帮助我们联系企业、融资投资机构等各方资源,还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让我能够和志同道合的企业家朋友一起奋斗、成长。”源求新材料(南通)有限公司创始人、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章扬说。在第二届“南通人才日专场活动”——人才科创产业峰会上,他受邀与来自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企业创始人,探讨人才与科创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高品质的人才生态,比物质待遇更加宝贵。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通过人大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将每年的“谷雨”确定为“南通人才日”。将“雨生百谷、生机勃发”的美好寓意和人才的专属节日结合起来,向人才发出谷雨之约,促进人才与南通同进步、共成长,充分展示了南通礼敬人才的诚意。
山水相依、人物相和的南通营造了万事好通、宜居宜业的好环境。南通将以求贤若渴之心、夯基垒台之举、礼贤重士之策,全力打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政务环境、优良的人居环境,真正让南通成为天下英才的向往之地,真正让人才在南通“如鱼得水、如鸟归林”。
本报记者 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