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是全国近代纺织业的发祥地,也是世界闻名的纺织之乡。时任南通纺工局局长,曾任南通市政协副主席的张克诚从事纺织行业工作长达40年。1980年至1993年,张克诚担任南通市纺织工业局局长,亲历了充满活力的改革开放年代:“南通纺织行业的干部职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改革开放热潮之中,走过了一段探索创新之路。”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张克诚回想峥嵘岁月,内心仍是波涛汹涌,感慨万千。
早在1978年,纺织工业部计划引进欧美全套染整设备并将计划下达给江苏,但省内有关地区不敢接受这项任务。“时任南通印染厂厂长的葛金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事业的执着,在当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支持下,于1978年4月承接了这个项目。”张克诚回忆道。彼时南通纺织业在“染整工艺”方面存在欠缺,但葛金生一行人凭借逢山开路的冲劲、闯劲和拼劲,成立了南通第二印染厂筹建处。该项目利用地方短期贷款420万美元,前后分三批从德国、荷兰、瑞士、日本等八个国家引进设备28台(套),年生产能力达5500万米,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每年创外汇1012.9万美元,利税524.11万元。
1980年,南通与美国国际织物公司合作,以补偿贸易形式,用补偿的外汇1320万美元,引进了西德、英国2.34万枚先进的纺纱成套设备,并配套引进欧洲先进设备,及国产988台宽幅织机,建成了年产2400万码坯布生产能力的现代化纺织工厂。这是国内第一个补偿贸易项目,时任主管局长,张克诚坦言:“其实我很担心,从谈判签约、部级审批、土建施工到安装投产,一系列问题难度相当大。幸好当时项目负责人高树同志制定了翔实的可行性报告和技术实施方案,前后八次去北京与美商谈判,到纺织工业部审批手续,让项目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合同补偿贸易期为五年,该项目仅用三年半时间全部还清补偿外汇贷款,创出了国际信誉并在全国推广。在补偿贸易项目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南通乘势而上,勇攀高峰,1981年南通国棉二厂与新西兰羊毛局合作兴建现代化毛纺项目,开创了南通市毛纺织生产先河。
作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常青藤”,江苏大生集团引领了全国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的新潮流。2015年率先建成国内首个全流程、全国产设备数字化纺纱车间;2022年建成投产“十四五”国内第一个智慧纺纱工厂,万锭用工10人以下。在张克诚印象中,1979年国家科委、纺织工业部在通棉一厂(大生集团前身)通过了2.3万锭技改鉴定,该项目投资468万元,推广运用32项国内最新科技成果,达到三个“三”的预定目标,即每件纱用工三人,细纱车间含尘每立方米不超过三毫克,千锭时断头不超过30根,这是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提及纺织业,不得不说服装这一重要板块。“1987年6月为了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原来市轻工系统的服装企业划归纺工系统管理,从而形成大纺织的管理体制。”张克诚回忆道,“市友谊服装厂办了五家合资企业,大来服装厂办了两家合资企业,市服装工业公司办了四家合资企业,这些都为组建企业集团打下了有力基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企业实行自主经营权的放开,南通市服装企业合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1987年南通市被列为全国十个服装出口基地之一,服装出口达3亿件(套),主销日本、美国、西德、意大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的南通服装产业,逐步形成以外贸品质制造为特色,工贸一体、出口加工为主的发展模式,80%左右出口日本市场,对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质生产力将重塑纺织行业的未来,南通纺织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张克诚说。南通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熠熠生辉,作为其中之一的高端纺织,成绩可圈可点,1—5月,我市高端纺织产业实现产值986.8亿元,同比增长22.8%。 本报记者 严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