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王新,1973年出生,20多年坚持见义勇为,奔走在应急救援第一线,被老百姓亲切称为“民间110”。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好人、江苏省见义勇为模范。
7月10日,又一轮强对流天气来袭。见到王新时,他正从一辆救援车上下来,裤腿高高挽起,行色匆匆。在他的办公室里,皮质沙发已经有些斑驳,铺着一张小凉席,一条薄被堆在一侧还没有叠起,显露出主人出发时的匆忙。
就在前一天夜里,王新接到海门区四甲镇领导通知,为了应对恶劣天气,镇上建立了应急救援队伍,希望他做好准备,随时可能出发清理路障、抢险救援。王新说,这种状况对自己来说太熟悉了,一年365天,他有一大半时间是睡在办公室的,不管是半夜还是凌晨、寒冬还是酷暑,一个电话响起,就要火速出发。他办公室对面就是一间器材室,配备了救援服、荧光背心、电锯等各种救援装备。门口停着一辆吊车,是王新花费100多万元自行购置的,有了这个大家伙,救援行动就更高效省力了。
从20多年前第一次见义勇为,到现在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好人”“中国十大责任公民”,王新这一路走得铿锵有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新在省道335线货隆路段开了一家汽车修理铺。335线车流量大,车祸时有发生,王新总会赶到现场参与救援。每一次救援都是惊心动魄,都是与生命赛跑的过程。渐渐地,他的救援范围不断扩大,车祸伤者的急救员、落水者的打捞员、火灾现场的“消防员”……老百姓称呼他是“民间110”,有困难找王新准没错。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新主动找到镇领导,要求作为党员志愿者,连人带车随时接受调度,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他不仅捐赠各种防疫物资,还在防疫卡口通宵值班。他曾在卡口连续值守105天,从初春守到了盛夏,最后被镇领导强制要求回家休息。
今年年初的一天,王新办完事开着清障车从上海回海门,在苏通大桥上突然有多辆汽车紧急刹车并作避让,靠近一看,第二车道上横着一只黄色大铁箱。王新想着,这大铁箱子丢在高速路上,不仅失主着急,也极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于是他赶紧将车停在应急车道,穿上反光衣,设置好警示标志,利用工具将箱子拖到了自己的清障车上,并报警说明情况。随后,王新将车辆开进了苏通大桥北侧出口处的交警四大队,同样报警的失主正在这里焦急等待。原来,这个黄色大箱子是一套机器设备,正从苏州运往青岛,因为装车时没有吊放平衡,设备在车上发生倾斜,随后掉落在了车道上。如果不是王新及时发现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这一台设备重达3吨,该如何放回原来的重型大挂车呢?王新想了想,让失主跟着他回到汽修厂,用吊车将设备稳稳地放回到了车上。失主激动地要给王新酬金,被他谢绝了。王新说,这种事情极少遇到,但真的遇到了,相信谁都会伸手帮一把的。
现在,王新不仅自己见义勇为、扶危济困,还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2015年,四甲镇成立了见义勇为志愿者协会,目前已经有近两百名志愿者。王新希望,这种扶危济困的力量能够不断传承弘扬下去,用平凡的人生演绎不平凡的壮举。
“这是我的使命和担当。”王新今年已经52岁了,但却依然有着一股闯劲和干劲。他说,只要自己还能干,就一定会继续干下去,帮助更多的人,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陆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