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1年前“格陵兰海”号破冰而至,到如今“江苏开放门户”全面起势,出江入海的南通,以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重塑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1983年5月24日,巴拿马籍远洋海轮“格陵兰海”号,装载着1.1万吨货物,缓缓靠泊南通港码头,这是改革开放后,进入南通港口的第一艘外轮,这一天也因此成为南通港对外开放的起点。新中国第一代长江引航员吴民华和同事并肩作战,合力引领“格陵兰海”号顺利靠泊。
吴民华,1941年6月出生,江苏太仓人。1956年,年仅15岁的他选择报考交通部武汉河运学校船舶驾驶专业。这所被誉为新中国航运专业“黄埔军校”的学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船舶驾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毕业后,吴民华以长江为伴,把满腔的青春热血播撒在层层波涛里。退休前,他是长江引航中心的高级引航员。岁月如梭,前几天,我们联系上吴民华,睹物思情,看着老照片中和自己曾经并肩战斗过的战友,吴老思绪万千。
长江是中国内水,根据国家主权要求和国际惯例,外国籍船舶在长江水域及其港口航行或靠离泊,必须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港务监督中心申请指派引航员引航。因此,引航员被誉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
“与南通因长江而结缘。”41年前,吴民华凭借精湛的驾驶技术和对长江航道的熟悉,被选入长江航政管理局“外国籍船舶进江引航工作领导小组”。从外轮进江的规章制定、引航人员培训、方案研究,乃至英语操作口令的听、背、记、读,他所在的小组开展了大量基础工作。
1983年5月24日清晨,吴民华与同事周振国、施岐元,乘坐联检艇,在吴淞锚地,登上了巴拿马籍散装货轮“格陵兰海”号。
当时,“格陵兰海”号从朝鲜清津港装载了1万多吨货物。此前,此类中转业务一般在上海口岸入境,通过铁路或内河船舶运往武汉。当时,上海港压船较多,铁路负荷较大。从刚刚开放的南通港入境,可以减轻上海港压力,缩短长江外贸物资运输时间,减少货物中转费用,当然,也有利于落实长江港口的开放决策。
“我们引航员上船,第一步,五星红旗升起来;第二步,引航旗升起来,表明这艘船上是有中国的引航员在船上的。”吴民华说,当时各方面在起步阶段,引航设施设备简陋,航行条件远不如当今,引航员承担着相当大的责任与压力,3人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默契的配合,成功引领外轮穿越白茆沙浅水道等险要水域,安全抵达南通港。那一刻,五星红旗与引航旗在船头高高飘扬,“这是无上的光荣!”吴民华说。
作为中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南通坐拥海岸线206公里、江岸线166公里。如今的南通港与世界上96个国家和地区的312个港口有通航关系。全港70%的货物为长江中上游以及江苏其他地区中转服务,沿江形成国家矿石、煤炭、粮油等大宗散货中转基地,沿海形成国家LNG能源基地。2023年,南通完成海洋生产总值近2500亿元,约占全省四分之一。
潮涌江海40年。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吴民华虽已退休,但仍心系南通。“去年5月24日,我专程从太仓回了一趟南通,南通港的变化太大了。”吴民华说,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将永远铭记这段光辉岁月,每当看到南通港日新月异的变化,他都深感欣慰和自豪。
40余年间,伴随着通航密度急剧增大,进出港船舶大型化、多样化趋势,长江引航中心南通引航站引航员队伍从最初的6人壮大到近70人,他们挥洒汗水,绘就了巨轮穿梭、大宗货物进出大港大城的新时代长江航运壮丽图景,不断刷新着长江引航的新纪录,见证并亲历着中国制造的“大国重器”从南通走向世界:
——2017年,南通引航站引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船长400米集装箱船舶“中远川崎231号”安全抵达上海宝山交接试航出江,这是世界上尺度最长的船舶之一。
——2018年,他们引领的南通海门招商重工建造的40万吨级散货船“招商梦1”轮,创下了长江引航最大吨位纪录。
——2021年,引领由上海振华重工南通振华重型装备基地建造的世界最大、亚洲首座海上换流站——三峡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海上换流站安全出江。
——2023年,引领3艘2.4万标箱、船长400米、全球尺度最大的集装箱船舶“中远川崎335、336、337”轮(最大高度超苏通大桥通常通航高度1米)安全出江;引领我国首艘智能型FPSO“海洋石油123”10万载重吨无动力船队安全出江;引领载运惠生重工制造的高附加值岸桥的“巴伦支海”轮安全出江,刷新了长江引航史上船舶最大宽度的纪录……
本报记者 彭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