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通州区兴东街道“八村联建,整体收购圆通地块项目”作为村集体经济重点发展项目,纳入区级项目库管理,切实推动强村项目落地见效。
近年来,通州区把“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区镇村三级联动“书记项目”,创新实施“党建强村、双百倍增”计划,健全完善重点强村项目推进机制,打了一场集体经济翻番攻坚战。去年,通州207个涉农村(社区)总收入2.65亿元,村均达128万元,同比增长6.9%,100万元以上的村新增29个,200万元以上的村新增7个,可持续性收入占比提高19个百分点,数量质量双双迈上新台阶。鉴于各村基础禀赋不同、发展条件各异,通州以“党建强村”集聚力量和资源,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抓突破。
引来“致富果”,形成特色产业
遍地草木鲜,处处药草香。在五接镇袁三圩村6组一二五河北侧,一片瓜蒌架格外显眼。这是袁三圩村引来的“致富果”——瓜蒌和白及。
瓜蒌又叫药瓜、栝楼,是一味中药材,瓜皮能做中药,瓜根可做天花粉,可谓全身是宝,市场前景非常好。白及也是一种中药材,喜欢温暖、阴凉湿润的环境,生长在瓜蒌藤下正合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零资产、零收入是我们村的真实写照。”村党总支书记仇华介绍,现在的袁三圩村2001年由龚头圩村和老袁三圩村合并而成,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十三五’期间,我们村是全市96个经济薄弱村之一。”
没有资产,没有资源,怎么摆脱窘境?“区里的‘党建强村、双百倍增’发展计划给我们定了目标,也给我们指了方向。我们找准‘村企联建’这条路子,引进了种植瓜蒌和白及的南通绿军药材合作社。”仇华说。 (下转A4版)
(上接A1版)今年合作社的瓜蒌和白及才开始结果,“预计每亩产瓜蒌籽200—300公斤,瓜蒌根3000—4000公斤,白及2000公斤左右,每亩经济效益将达10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金贵华介绍。
“我们与绿军药材合作社达成了联建协议,村集体以土地入股,规划了100亩中药材种植园基地,通过合作社示范引领、政策资金扶持、引进社会资本等措施,形成一个集种植、加工、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不仅可以为村集体每年带来11万元的收入,还可以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我们将充分利用五接镇‘江岛四季’农产品公共品牌,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真正让瓜蒌和白及变成我们村的‘致富果’。”仇华说。
盘活家底,用好“镇资村管”
昨天,站在平潮镇团圆村的村部门口向东望去,那里成片的现代化高层建筑与眼前的绿色农田形成鲜明对比。
团圆村是个纯农业村,长期依赖土地复垦等项目的政策补助作为村营经济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土地复垦项目逐渐完成,团圆村村营收入出现锐减。
“村营收入太低,勉强维持基本支出,亟须找到出路,增加村营收入。”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陈杰说。
2022年7月,吹来了一股东风。南通市对经济收入较低的村居开展专项资金扶持,团圆村抓住机遇,与平潮镇任口村共同出资在崇川区万象城购置了一家商铺。目前,该商铺已成功出租,为团圆村每年带来4.5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
为进一步增强村(社区)“造血”能力,通州区创新“镇资村管”模式,放大镇级资产量大质优的优势,按照“用活资产、用好资产、用对资产”的思路,推动将部分镇级资产交由村级管理,大力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2023年,团圆村又领到两处“镇资村管”项目:丰园人家南区的物业管理和栖凤花苑一期的门面房管理权。
“项目给到村里,我们当然要积极作为,让它们发挥出最大价值,为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增添动力。”陈杰介绍,目前丰园人家的物业已整体发包给物业公司,每年有40万元的收入。团圆村选派2人进驻物业公司学习,“未来村里将继续增加学习人员,争取几年后自己接管物业公司。这样政府部门给我们输的血可以转变成村部的‘心脏’,源源不断进行造血。”
抱团发展,激活集体经济
空港园区捷硕电子商务地块(圆通子公司)占地30亩、地面房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此前长期闲置。
“在进行村域资产摸底清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块‘大蛋糕’。”土山村党总支书记葛跃进介绍,包括土山村在内的8个村居共同出资3000万元成立“强村公司”,通过股权转让,整体收购圆通地块项目资产。收购完成后,将通过招商引资整体对外租赁,预计该地块运营后每年租金收益达280万元,每个村按投资股份分红,土山村集体收入预计每年可增加70万元。
平潮镇老墩村是个纯农业村,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种植。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拓宽村居“增收路”,一直是老墩村“两委”成员的心事。村党支部书记杨志刚说:“单打独斗实现村级集体收入快速增长非常困难,我们更倾向以‘强村带动弱村’‘抱团取暖’的方式在共富路上走深走实。”
2023年,在平潮镇的牵头下,老墩村协同平西村、云台山村等4个村,合资参股了文峰一期、亦陶花苑三层店面房两个商业项目。老墩村总共投入100万元,按照镇党委给予4%的保底扶持政策,每年至少能有4万元的租金收入。
此外,川姜镇启江村依托靠近家纺市场的地利,“直播经济”发展红火;五接镇开沙村以长江为媒,携手沪苏两地8个岛10个村,打造“江岛四季”农文旅党建联盟,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刘桥镇蒋一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集体领办农业合作社,既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又累计为集体增收200多万元。
目前,通州区委组织部梳理总结各基层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真招实招,已编印两期“强村新策”,形成资产经营型、资源盘活型、直播经济型、村企联建型等多种模式的案例库,供全区乡村参考借鉴。
本报记者 任溢斌 黄艳鸣 徐爱银
本报通讯员 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