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南通

我市各高校发挥自身优势研发新技术新装备——

校企合作迎新篇 互惠双赢共发展

“希望尽快解决卫星和岸基通信系统分割未能协同优化的问题,以实现空天地海的协同优化与资源统一调度。”这是上周在南通大学召开的“面向近海用户业务特性的天空地海协同网络模型及资源优化方法”项目2024年中交流会上,南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孙强对“智慧天网”的地面应用示范系统方案提出的期望。

该方案是清华大学提出的泛同步轨道天基网络解决方案的子系统,由清华大学、南通大学、上海清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通先进通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开发,目前正处于研发阶段。

目前,我市各高校正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企业培育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为我市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高校助力。

提前布局研发

为企业创新发展探路

“智慧天网”是清华大学提出的泛同步轨道天基网络解决方案,可实现低轨遥感卫星、航空飞机、远洋船舶、数据中心等多类用户的全球组网通信。南通大学围绕地面应用示范系统方案,与清华大学、上海清申、南通先进通信研究院合作,主要研发在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中研制出面向中高轨卫星的船载动中通卫星终端和广域通信服务示范平台。

5月9日上午,我国首颗中轨宽带通信卫星——智慧天网一号01星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智慧天网”迈入新的阶段。智慧天网一号01星入轨后,将开展天基网络路由交换、弹性容量按需覆盖、天基激光通信等技术试验,实现中国境内与南极、北极、西印度洋、东太平洋等区域的组网通信应用。

“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开发地面动中通系统,推进项目平稳前进。” 南通大学“追星通信”团队成员厉凯博士说:“随着中轨宽带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我们将开展下一阶段的面向中轨宽带卫星动中通系统测试和研发工作。”

那么,“追星通信”团队的研究成果将在“智慧天网”创新工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该项目负责人之一、南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杨永杰教授说:“我们团队将继续联合清华大学等开展基于智慧天网一号01星的中轨卫星星地链路测试,加快建成开放共享的空间网络行业应用实验平台,赋能卫星互联网、天地一体通信发展,并围绕‘智慧天网创新工程’产业应用,服务海洋领域交通、能源等行业信息化发展,为国家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通大智慧。”

打造专业平台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协同发力

“新型新风除湿样机,具备直接吸附/脱附除湿技术的,可以在不增加室内空调系统热负荷的条件下运行,给国内新风市场带来一场变革”“新型连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线材)3D打印机,实现将1500根以上碳纤维单丝捆束起来组成纤维束加以使用,拉伸强度可达800MPa。碳纤维的强度重量比极高,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高效非标布匹自动装袋关键装备,根据不同规格布卷,设计一套机器人完成分拣、套袋、包扎、码垛等的自动化装置,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包装效率”。

以上这些新设备、新装备的研发,都来自南通理工学院。最近一段时间,该校有一大批科研成果集中涌现,原因何在?这得益于南通理工学院智能制造研究院的成立。

南通理工学院智能制造研究院于2021年成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企事业单位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2024年初,研究院重新组建智能制造研究院和智能装备研究院,布局与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相关的科研方向,如低碳技术、增材制造装备与工艺、非标自动化设备设计与制造等,融合了学校的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为协同发力新质生产力打造了专业平台。

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也离不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南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为例,聚焦南通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五个专业,今年还新申报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我们还推出了银龄计划和柔性引进,平均每年引入4—5名博士、正教授,或从企业返聘的高工,充实学院的师资力量。”南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健介绍。

创新突破发展

高校技术研发正源源不断

“和以前的产品相比,使用江苏工院新研发的技术,让羊毛类面料更加吸湿速干、抗菌、保暖,也为我们在国际市场打开了销路”。这是位于常州的江苏中纺联针织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沈萍对于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研发的一款技术的评价。通过这款技术,沈萍所在企业对产品进行优化,将多款时尚运动服装和面料销往了欧美市场。

沈萍所说的新技术,是江苏工院江苏先进纺织工程中心主任陈志华教授主持的《基于皮芯差动的吸湿速干多功能运动面料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该项目由江苏工院牵头,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携手江苏中纺联、江苏鼎新、福建华源等单位共同开发。目前该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让企业新增产值20亿元,新增利润近亿元,并获得中国纺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今年以来,我市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研、校企共育,收获了一大批技术成果。南通科技职业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依托物联网技术,成功构建了辣椒生长环境模型和病虫害数据集。该校园艺与景观工程学院周小林教授团队开展8年的“基于原位发酵床养猪的种养循环模式”研究,更是创新发酵床养殖新工艺,拓展种养循环模式,实现种植与养殖环节的良性协同。

本报记者 沈樑 高阳

2024-07-24 我市各高校发挥自身优势研发新技术新装备——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9487.html 1 3 校企合作迎新篇 互惠双赢共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