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学与思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成长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总结概括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重要内容。这一原则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牢这个价值取向,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场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立场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首要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人民至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领域、各环节,着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赢得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根本原因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大到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小到学生实习实践、百姓保障性住房供给,无一不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我们党善于从人民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中寻找改革的切入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

把汇聚人民力量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从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设立经济特区,从海南自贸岛的对外开放到上海浦东大开发,无一不凝聚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为更好汇民声、聚民智,2024年5月7日,《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截至5月30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见1911条,其中原则意见135条,具体修改意见1621条。经过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征求意见稿作出221处修改。只有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才能推动改革事业行稳致远。

把确保人民满意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评判标准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否满意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党内和国内一些人对改革姓“资”姓“社”产生疑惑等情况,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检验中国改革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在2016年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的评价新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中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关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多方面改革。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作为改革的“方向标”和“试金石”,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唯有如此,改革事业才能经得住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作者系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教授,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

2024-08-0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0838.html 1 3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