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第20期中国(江苏)援圭亚那医疗队队员集训总结汇报会。经过为期4个月的集中培训和考核,来自南通一院中医科、麻醉科、烧伤整形科、肝胆外科、妇科、眼科、肾内科、影像科、骨科、病理科10个科室的11名援外队员,将于9月21日踏上援圭亚那首都乔治敦的征程,开启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会上,全体队员身着统一的蓝色队服,胸前的五星红旗分外耀眼。第20期中国(江苏)援圭亚那医疗队队长、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杜伯祥作了全方位的汇报。“经过4个月短暂而充实的集训,我们‘破茧成蝶’,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援外医疗队员,收获了完成援外任务的能力和自信。”
党建引领,凝聚团队奋进力量
今年是江苏省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也是“中国医疗队精神”提出的第11年。第20期援圭亚那医疗队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以党建带队建,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和支部共建活动,引领队员们增强政治素养,凝聚团队力量。
作为第20期援圭亚那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杜伯祥在培训期间和支部党员一起走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
培训期间,队员们联学共建,先后走进中江国际集团、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街道洲岛和园社区等开展义诊活动,为海内外建筑工人、社区居民等提供健康咨询和诊疗,共计600余人次,吸引了多家省级媒体前来报道。
“我们医疗队共有16名队员,我们医院的11名队员在首都乔治敦,还有其他医院的5名队员在林登。作为队长,肩负着传达上级指示并带领队员最终落实的重要任务,在国外更是需要与当地政府、医疗机构、国际组织等积极沟通并达成合作。”杜伯祥告诉我们,培训期间,他努力扭转个性习惯,从“被迫营业”向主动沟通转变,切实担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和对外交流的重要职责。
“面对艰巨复杂的援外医疗任务,团队的凝聚力尤为重要。”杜伯祥介绍,圭亚那生活条件艰苦,医疗资源匮乏,大家将要承担繁重的医疗任务。“我们将积极践行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充分展现中国医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精湛医疗技术。”杜伯祥说。
为了凝心聚力,5月20日至22日,援外医疗队赴仪征市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天的户外拓展训练,重点锤炼了队员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早饭前队员们半小时的晨跑是每天的必修课。晚饭前队员们自发来到基地的健身房进行力量训练。病理科主治医师施超是队里最年轻的医务工作者,是文体活动组织能手,集训之余给大家带来欢乐。大家还在中医科副主任兼针灸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季炜鹏的带领下练习“八段锦”,一起强身健体。“练的是形,聚的是气,凝的是心。”季炜鹏深有感触。 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钱益和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王林是摄影爱好者,于是自发兼任起队里的宣传工作。援外医疗队的精彩瞬间都出自二人之手。“他们把最美的镜头留给了其他队员,自己的照片却比较少。”杜伯祥啧啧称赞,“王强是我们队的随行厨师,即使我们远在圭亚那,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为了支持援外医疗队员的工作,南通一院院领导多次召开座谈会,了解援外队员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想尽办法给大家备齐援外工作所需的医疗物资设备。院党委书记卢红建对援外医疗队集训以来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勇于承担援外医疗任务的队员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他要求队员们“牢记初心使命,讲政治、守纪律、听指挥,以高站位担负职责使命,以高标准凝聚强大合力,以高水平展现大国形象”。
出征在即,手足外科副主任医师王飞于8月15日在本院切除了胆囊。“因为慢性胆囊炎在我培训期间数次发作,怕到了国外再发作影响工作,索性就做了手术。”卢红建殷切嘱托队员们注意身体健康,加强安全意识。同时,他希望所有援外医疗队队员珍惜陪伴家人的美好时光,做好充分的行前准备,以最强的信心、最好的状态、最佳的体魄迎接出征时刻。“医院永远是大家最坚强的后盾。”卢红建表示,队员们援外期间,医院会最大程度地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精益求精,全面提升援外业务能力
翻开集训的作息时间表,从早上7点起床晨练,到晚上10点就寝,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其中公共外语和医学英语占了大头,还安排了医学英语测试。
肾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冬梅说:“语言培训是重要的一环。针对圭亚那的官方语言,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英语学习,包括日常交流用语、英语对话、医疗英语、模拟英语环境下的诊疗等等。”这些语言培训将帮助医疗团队与受援国当地患者和当地医疗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密集的英语学习和模拟对话,大家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陈冬梅高兴地说:“从一开始的不敢开口,到现在能够较为自信和流畅地沟通,语言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季炜鹏是团队中年龄最大的成员,也是唯一一位70后。除了公共外语和医学英语外,他还要利用晚自习和周末时间多学一门中医英语。“学完真是脱了一层皮。”季炜鹏感慨,全英文的授课环境和中西医的语言壁垒对他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于是他只能给自己“加餐”,每晚学到凌晨一两点。不规律的作息和繁重的学习压力不仅让他陷入失眠,左耳甚至患上了突发性耳聋。为了加速治愈,接受治疗之余,他利用专业中医知识给自己针灸。
季炜鹏告诉我们,中医英语的难点在于用西医的语言去表达中医的术语。“推拿、太极这些术语可以用发音和汉语类似的拼音去代替。但是气滞血瘀这样的中医专有名词要通过英语表达就需要费一番工夫去解释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四个月的强化学习,季炜鹏最终通过了测试。“看到测试通过,心里的大石头终于放下。”
除了着重提高援外团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集训中,队员们还学习了国际形势、中国文化、宗教、涉外礼仪、传染病防控、心理干预等20多门课程。经过系统化的课程培训,队员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在受援国工作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医者无疆,薪火相传续写大爱篇章
6月底,援外医疗队培训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圭亚那乔治敦公立医院普外科、妇产科、麻醉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的5名专科医师。
简短的自我介绍和工作交流过后,队员们为远道而来的异国同行组织了一场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包饺子活动。大家和圭亚那医师一起擀皮、调馅、包饺子、下水煮。欢声笑语中,一盘盘形状各异的饺子被端上餐桌,浓浓的情谊伴随着美食,在中圭队员间萦绕。
活动期间,第18期援圭亚那医疗队队员也前来交流了援外经历。妇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韩云的师兄、师姐也是第18期的援外医疗队成员。韩云表示,之前就听师兄、师姐讲述过援外故事,自己深深地被中国援外医疗队的故事所吸引,心中也隐隐期待。如今自己能够成为中国援外医疗队的一员,从前辈手中接过向世界传播中国医疗的“接力棒”,是她人生中一次特别的经历。韩云是一名实干家,“特别希望能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一年援外,一生荣耀。“作为一名有着19年党龄的党员医生,有幸成为一名‘白衣外交官’,参与到中国医疗援外这项伟大事业中是我的荣光。”韩云表示。
烧伤整形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龚振华和韩云一样也正在摩拳霍霍,积极准备。据悉,他计划将在圭亚那开展相关修复重建手术。针对圭亚那该专科病种特点,积极开展新技术,努力提高创面修复成功率。他说:“我们不仅希望将先进的技术带到圭亚那,还要将国内的创面修复先进理念带过去,如MDT多学科诊疗模式等。”
为了更好地开展援外医疗工作,眼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黄晓波翻阅资料,和往期的队员交流探讨。他发现圭亚那地区的眼病有两个特点。一是因为纬度低、紫外线强,白内障发病率致盲率很高。二是当地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很高,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黄晓波在眼底病诊治,尤其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他表示,“我将在圭亚那乔治敦医院尽我所学所能,帮助当地居民更好地诊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降低致盲率改善生活质量。”
2024年是江苏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一批批江苏援外医疗队员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为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写下了生动注脚。这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医”脉相承,历久弥新。
经过120多个日夜的洗礼,从“普通医生”到“援外医疗队员”,从“单兵作战”到“团结协作”,队员们的每一次成长与蜕变,都激发出更加强大的团队力量。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秉承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南通一院的援外医疗团队即将奔赴遥远的南美洲大陆,为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自己的“一院力量”。 ·朱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