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卫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同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决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重要任务、指出了主攻方向。
充分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大影响和传导作用,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体现在具有方向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凸显了经济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具有一致性:经济体制改革“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表明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具有动力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断调整和优化利益分配格局的过程,只有确保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持续进行的动力。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必须深刻领会其重点领域和内在要求。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才能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只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只有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才能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才能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只有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才能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体制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从南通的发展进程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系列改革部署,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有力有序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近年来,通过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扎实推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举措,极大提升了全市综合经济实力。2023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18万亿元,列全省第4位、全国大中城市第23位。同时,全市也形成了一批契合南通实际、彰显南通特色、推动南通发展的改革成果。
推进落实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全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抓好各项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准确把握南通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使命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服务新发展格局中主动作为,切实把全会重大改革部署转化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围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着眼增强核心功能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管理的体制机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动我市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立足推动民营经济和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一样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
服务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进一步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着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进一步优化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不断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扩大产品出口,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努力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围绕我市产业倍增三年行动,完善以六大产业集群为核心、十六条优势产业链为骨干的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完善绿色经济发展政策举措,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高位推动、高效调度经济运行,增强全市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进一步激活创新内生动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双月例会机制作用,推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正式运营;统筹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完善我市人才发展机制,加快形成人才培育、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有效机制,放大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效应,切实解决人才培育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各县(市、区)比较优势,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十强”竞争“加速跑”,努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作者系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