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少边岛贫”的地区缘何能快速脱贫致富?一个依山傍海的落后乡村如何阔步振兴路?
如果说宁德的现代化是一首大气磅礴的山海交响曲,那乡村振兴就是这首交响曲的精彩乐章。这乐章之所以精彩无比,既有“三农”工作的一般经验与普遍做法,又与下列音符密不可分:
——在产业先行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又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乡村产业有了活力,乡村有了造血功能,农民有了获得感,乡村振兴就有了支撑点。在“三农”工作中,宁德把提升乡村产业“含金量”,激发乡村产业的活力作为先手棋,发挥山海兼有的优势,制订乡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确定茶叶、水果、乡村旅游等“8+1”产业,培育宁德大黄鱼、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福安葡萄、霞浦海参与海带、柘荣太子参、周宁高山花卉、寿宁高山茶等特色农业品牌,做强一批农旅、文旅、海旅项目,初步实现了产业兴旺。这些产业涉及千家万户,既是农民致富的金钥匙,又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2023年,全市“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突破2300亿元。与此同时,市县还联手每年实施百个“一县一专项”项目,围绕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打造出五个百亿强县、24个十亿强村、50个亿元强村,实现了富民与强村有机统一。
以福鼎白茶为例:白茶是宁德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既给消费者带来了优质商品,又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源源财富。2023年,福鼎茶园面积达36.2万亩,茶叶总产量3.2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150.13亿元,涌现出品品香、绿雪芽、六妙、鼎白等龙头品牌。一片叶子做出了锦绣文章,徜徉在广袤的茶山间,眼前是无垠的绿色,耳边是轻柔的山风,鼻尖是淡雅的茶香,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2024年,福鼎白茶品牌价值70.66亿元。“古田银耳”品牌价值高达147.32亿元。
再以大黄鱼为例:大黄鱼是宁德又一地理标志产品。宁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海域有水产资源600多种。大黄鱼是我国的“国鱼”,以肉质鲜美、高蛋白、低胆固醇、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围绕做强大黄鱼产业,宁德依托环境优势与技术优势,建成大黄鱼人工育苗基地和养殖基地,并通过了无公害食品认证。在做大基地的同时,宁德延伸拓展生产加工链,向外扩大供应链,打响品牌提升价值链,串联起百亿元规模全产业链。目前,大黄鱼产量占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宁德也成为中国大黄鱼文化节的举办地。
——在城乡互动中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资源的流动,也离不开资源的集聚。宁德把城乡互动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把外部赋能与激发农村内生活力、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动力。
宁德坚持全市一盘棋,用经济大合唱的思路,深化山海协作、城乡互动,既把城市优质资源要素导入农村,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又注重激活乡村发展的活力,发挥农民主动性,推动双向奔赴,相融向荣。
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宁德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下沉,夯实乡村发展基础。就政策下沉而言,宁德制定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2条措施、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5条措施、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7条措施、海岛振兴9条措施,有的放矢,久久为功,统筹推进“老少边岛”协同发展。
就资金下沉而言,把“三农”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建普惠金融试验区,增强乡村造血功能。2023年,全市投入各类乡村振兴专项资金47.5亿元。宁德时代等企业还出资成立专项基金,支持奖励乡村振兴工作。与此同时,又完善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机制,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推动农村完善乡村路网、电网、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晋级专项行动,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广大乡村各展其长、各美其美,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就项目下沉而言,宁德聚焦发展所需、农民所盼,持续实施集体经济强村、产业富村、基础设施惠民等系列项目,让农民群众在项目建设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就人才下沉而言,宁德选派567名驻村第一书记、72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1500多名科技特派员、398名金融助理员、559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形成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在城市带动与外部赋能的同时,乡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农村人气逐年上升,三产融合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的多功能得到彰显,农民的主体作用与日俱增,农旅、文旅、海旅项目遍地开花,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成绩斐然,高颜值的绿水青山逐渐转化为高价值的金山银山。城与乡各具功能又融为一体。
——在齐抓共管中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久久为功,又要齐抓共管,更需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宁德善于统筹协调,各方创新体制机制,合力弹钢琴,汇聚成振兴乡村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