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观点声音

7月底,海南省五指山市完成最新一轮机构改革。据了解,此轮机构改革通过对党政机构深度优化,机构数量较此前减少三分之一。近年来,山西、甘肃、内蒙古、安徽、青海、湖南等地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缩减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精简党政机构数量编制,部分县域缩编超千人。市县特别是人口小县行政机构数量过多、行政支出成本较高,仍有继续压缩空间。短期来看,要从亟待改革的人口小县入手,解决行政机构较多、运行成本较大的矛盾,更好回应群众期盼。长期来看,其他市县也将同样面临机构改革问题。只有切实减少机构、精简人员,才能实现政务服务“轻装上阵”,减轻基层财政“养人”成本,使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民生改善事业。在机构人事改革中,要坚持一把尺子、一量到底,做好转隶人员的摸底统计和安置,从严规范机构编制使用管理,实现新老机构工作接替平稳有序,圆满完成机构改革任务,以机构改革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机构改革是迈出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第一步,如何优化机关运行秩序,提升机关服务质量,既考验改革者的决策智慧,也考验改革单位干部职工的创新精神,要上下同心,形成合力。

——经济日报《市县机构改革重在“简”与“优”》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人肉开盒”情况仍时有发生,其中还有不少未成年人的身影。“人肉开盒”,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搜索、挖掘,搜集个人隐私信息,并在网上公布,引导网民对被“开盒”者进行网暴,往往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精神压力和伤害。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部分未成年人也参与到“人肉开盒”中。近年来,对于“人肉开盒”,相关部门的打击治理一直都在跟进。之所以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违规获取个人信息还是太容易了。“人肉开盒”治理,必须从源头上破解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对那些掌握着大量个人信息的部门、平台、企业等,要进一步压实责任。对于泄露、盗取他人隐私信息和数据的违规违法人员,必须加大惩处力度。在对“人肉开盒”治理中,应当创新方式方法,网上网下全链条联动,加强对“人肉开盒”的追踪,“谁挂人、就找谁”,让施暴者无处遁形,付出应有代价。

——新华网《整治“人肉开盒”,不妨换个思路》

这两天,一起“先买墓地才能开死亡证明”的事件,引发关注。9月2日,江苏连云港灌云县下车镇王某实名举报称,今年3月他父亲去世后,他被要求先花3800元买墓地,才能开死亡证明。当地政府表示,该镇社会事业部门在办理居民死亡证明前,违规提前收取墓地安葬费用,相关负责人已于5月受到处理,将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亲人去世,当务之急是办妥后事。这是为人子的责任,也是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而在买公墓之前,更重要的其实是先火化,要火化则需要有死亡证明。当地医院要求拿到购买墓地凭证后才能开死亡证明,与其说是尽职尽责,不如说是乘人之危、滥用职权。王先生去当地医院开具死亡证明,医院本该正常开具,大可不必自行加戏,拿买公墓凭据换证明的操作,无异于强买强卖,逾越了权力的边界。医院为什么敢这么干?很简单,无非是与民政部门早已沟通好了。或者说,医院只是在执行民政部门的要求。尽管绕了一个圈子,一会儿医院,一会儿民政办,一会儿殡仪馆,一会儿公墓,其实背后牵线的始终是“社会事业部门”。随意设置门槛的是它,强买强卖的也是它。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如此混为一谈,或许这才是最让人感到焦虑的。仅仅靠自查是不够的,鉴于殡葬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归处,也牵扯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属于公共事务,有必要启动更高级别的调查,给民众一个交代。

——光明网《开死亡证明先买墓地,这不是强买强卖吗》

半月谈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当前一些地方的“小饭桌”存在消防、健康等安全隐患,缺乏严格监管。“小饭桌”,即校外托管机构。尽管眼下多地学校提供了校内托管服务,但因校内托管不包餐、时长有限等局限性,许多双职工家庭宁愿把孩子“打包”给“小饭桌”——“起码管饭,家长不用折腾”。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并非所有学校都有条件开办校内托管服务,不少家庭只能把孩子交给校外托管。家长看似省心了,“小饭桌”的隐患却不小。且不说有些本就是“黑户”,无证经营是常态,更有“小饭桌”在家摆几套桌椅就敢开办,松弛感与风险性一起拉满。就如记者在走访时发现,有些家庭作坊式“小饭桌”直接设置在居民楼内,厨房与课室仅一墙之隔,而且窗外装有铁栅栏,一旦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校外托管不能“脱管”。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也应有规范。无证经营的“小饭桌”屡禁不止,从侧面反映出校外托管市场的旺盛需求。对于这一需求,商家应积极回应,而非浑水摸鱼。倘若市场失序,让无证“小饭桌”泛滥,不仅会挤压正规“小饭桌”的发展空间,也在为行业发展“埋雷”。对此,需创新管理办法,探索协同监管机制,在压实各方责任的同时,不妨加强信息共享,切实优化“小饭桌”的资质审核流程,做到“管有术、放有道”,“小饭桌”才能越办越香。

——广州日报《“小饭桌”虽小,监管不可少》

开学了,包书皮成了家长们的一项“大工程”。不少家长在网上吐槽,有些学校要求课本、作业本、练习册都要包上书皮,少则十几本,多则几十本,有的甚至连页角都要贴上透明胶带。不同尺寸的书皮和本皮有时在一家文具店内还不一定能买齐,让不少家长感到成了负担。包书皮是沿袭多年的老传统。以前学生包书皮,学校没有统一要求,都是孩子自己或在家长的帮助下,用旧报纸、旧挂历或牛皮纸等亲自动手来包,其乐融融。但现在,学校要求用统一的透明书皮来包,而市场上各种透明书皮、塑料书皮应有尽有,也就没有多少孩子和家长再愿意制作书皮,而是在网上或小卖部买几个就行了。如果说学校仅仅要求给课本包上书皮尚可理解,但给作业本、练习册也包上书皮,就有些难以理喻了。如果为了应付“评比检查”,一味追求书本漂亮、规整,以便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跳出育人坐标,脱离育人初心,那么这种统一的包书本皮要求,便会沦为一种折腾人的形式主义。这种做法,其实也违背了中央有关“双减”的政策精神。学校的一切行为都应立足于教书育人,尊重教育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形式。

——扬子晚报《警惕包书本皮沦为折腾人的形式主义》

近日,多地中小学陆续迎来“开学第一课”。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六年级的王同学希望学校临时开一节烹饪课,跟着食堂阿姨学简单易学的菜,可以让自己在学习之余,放松身心。“开学第一课”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交通、安全、爱国、纪律、防欺凌,还可以涵盖其他更多内容。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六年级的王同学,就希望学校在开学第一天,学校能开放食堂,开一节烹饪课,让学生跟着食堂阿姨学做简单易学的菜。把食堂做菜纳入“开学第一课”,非常合理,这真是个好主意,但愿学校能采纳王同学的建议,要求做饭的阿姨在食堂里开一节“开学第一课”。其实,食堂“开学第一课”,应该开成“天天课”,这是因为,让学生掌握烹饪技能,仅凭“开学第一课”肯定不够。做饭操作,是《劳动课》里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家的时间没有在校的时间多,学校食堂也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阵地。学校如果只在开学第一天开放食堂,学生哪有充裕的时间学习掌握烹饪技能?只能走马观花地听一听,看一看。传授烹饪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什么食物有益, 什么是不健康的食物,并且学会饮食健康等,也是重要的“食育”。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旁观或参与到学生餐制作过程,还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如果学校食堂后厨“闲人免进”,拒绝学生参观和学习烹饪,那么,食堂经营者很容易购买劣质食材,降低成本,牟取更大利润。如果每天都有学生上“烹饪课”,学校食堂经营者想在食材上搞鬼,就不那么方便了。我们期待更多学校的烹饪课不再纸上谈兵,更希望学校的食堂能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红网《食堂“开学第一课”,可以开成“天天课”》

2024-09-06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4034.html 1 3 观点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