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乡村振兴

海安56万亩农田全部接入卫星巡田系统——

用上“黑科技” 种田更省力

智慧管理平台 为种田装上“最强大脑”

海安市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

农田里的智能控制设备、天际间的卫星遥感监测、指挥中心的智慧管理平台……当前正是水稻生长旺季,也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记者在海安田间地头采访时发现,新装备、新模式、新技术等种田“黑科技”汇聚于此,数字农业已然覆盖农作物耕、种、管、收各环节。

据了解,自海安去年启动“数字农场”项目以来,该市56万亩农田已全部接入卫星巡田系统。目前,300多家农场陆续使用“数字农场管家”小程序,一年来亩均增产30斤、节约成本100元。

走进海安开发区品建村季和农场,映入眼帘的是1900余亩规整平坦的高标准农田,水稻苗郁郁葱葱,已长至半米多高,整片稻田如同披上了一袭翠绿的新装。无论是小道两侧矗立的太阳能灭蚊灯、实时监控设备,还是田间布置的气象传感器、超声波水位监测器、土壤温湿度和EC值传感器,无不透露出“黑科技”的浓郁气息。

在农场负责人、“90后”新农人刘林的手机上,打开“数字农场管家”微信小程序,点击“我的农场”,即可查看47块田块种植的水稻品种信息、生长进程、预计收获时间。“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包括人工勾画的形式,每一块地都拥有了自己的专属信息和数字编码,就像我们的身份证一样。”

千余亩稻田如何显示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2023年,海安启动“数字农场”项目,充分利用卫星遥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大田生产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作为“数字农场”的“最强大脑”,“海安市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发挥着“总指挥官”的重要作用。

播种前,通过“智能物联”查看田间气象温度和土壤墒情是否达到播种条件;播种期,“精准作业”自动记录地块播种进度;出苗后,在“苗情长势监测”模块查看每个地块的作物苗情;收获期,通过“采收进度监测”查看地块收获进度,确保在最佳成熟度及时收割……“海安市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涵盖数字大田驾驶舱、大田标准通用服务、大田增值购买服务、数字农场管家小程序等内容,从播种到采收,全流程、一键化监管。

“你看,这是上月农场里无人植保机的作业时间、作业轨迹和作业面积,这块是土壤墒情信息,这块是当前田间的温度……”海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周卫点开相关板块,田间信息一览无余。“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农场主还能在‘公共服务’中随时向专家咨询问题,了解最新收购价格,并进行买卖农产品等操作,灵活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智能控制设备

让农户管田“不下田”

与传统农场不同,数字农场的农业场景变得更加科技化、未来化、智慧化,一场农业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数字变革正悄然发生。

“过去种田靠经验,现在要靠科技靠智慧。”2日,季和农场上方飘起阵雨,刘林不急不忙地掏出手机,查看稻田水位情况。“现在液位在22毫米,雨不大,不打紧。”

借助集成在“数字大田”上的智能水肥一体机和平台“设施智能控制”功能,像刘林一样的种植大户们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实时智能识别和精准调控,完成远程控制阀门、自动化灌溉等操作,有效控制灌溉中的供水时间、供水量和施肥浓度,提高肥水使用效率。“节能又节水,自动化灌溉相较于人工手动灌溉减少用时2小时左右,平均水资源利用率也提高8.2%。”

“上医治未病”,如此来描述“数字农场”的本领恰如其分。当前,水稻正处于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季和农场,通过虫情监测设备,结合太阳能诱虫灯、螟虫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措施,便能动态监测田间虫情,抓害虫“于无形”。“每天摄像头都会抓拍并保留一张照片,上传到智能化平台里。”周卫说,如此便可以准确掌握农业虫情危害发生发展动态,并减少25%—30%的农药用量,避免盲目用药、重复用药,做到绿色高效、科学精准。

目前,季和农场共有物联设备68套,其中智慧农机2台,无人机4台。“利用物联网及定位系统,植保无人机可准确无误地对作业地块进行雾状喷洒作业。”在“农机设备”板块,点开历史记录,只见无人机标识在屏幕上划过,一天的作业轨迹在几秒钟内复现。“回看轨迹,既为农机补替作业提供了便利,又为无人机社会化服务和秸秆还田工作提供了可追溯的客观依据。”周卫说。

今年,季和农场还计划引进无人驾驶的插秧机、收割机,并给现有的拖拉机装上智能化作业系统,为水稻生产的高效运作再添“智慧之翼”。“通过‘耕种管收’全程智慧化管控的先进模式,管理这么大片农田只需3个人。”面对科技赋能下农业生产的便捷与高效,刘林感慨,“种地上瘾,种地也种出了成就感。”

卫星巡田系统

“火眼金睛”助农增收

“看,根据颜色就可以一下子看出哪里长得好,哪里长得差。通过这项功能,可以快速定位长势较弱的地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日,海安市许惠家庭农场内,农场主许惠打开“数字农场管家”小程序,画面中的红色、黄色、绿色是水稻生长进程的直观显示。“你看,这里颜色偏黄,就说明长势相对较弱。”

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分散田块变成连片大田。种植户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种植户很难对稻田每个角落的长势了如指掌,更难以“对症下药”。2023年,海安启动“数字农场”项目,依托于该项目,海安市农业农村局陆续将该市56万亩农田全部接入卫星巡田系统,前段时间,海安300多家农场开始免费享受“卫星巡田”服务。“半个月前,我通过小程序发现有几个地块颜色偏黄,实地查看后发现确实长势不如其他地块,我们立马施肥补救,这两天,那个地块的水稻长得挺好,这个卫星巡田还真有用!”许惠说。

据悉,卫星巡田系统通过获取多光谱图像和数据分析,实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以及土壤墒情等关键信息,对每块田的长势按等级进行监测分类,每周提供一次长势分析报告,科学指导施肥、补苗等农事活动。“现在,我们以五天为一个周期进行阶段性长势监测,云量越少,卫星遥感技术识别的准确性也就越高。”周卫指着手机上深浅不一的色块说,颜色越绿就说明长势越旺,颜色偏黄或者偏红的部分,说明所在位置作物的生长情况受到了影响,可能发生了一些病虫草害,种植户就根据遥感图去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分析造成影响的原因。

此外,在作物生育关键期,系统还能通过草害识别模型对草害严重的区域进行监测标记,形成草害分析报告,辅助农场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杂草清除,保障并提高水稻产量。“有了‘火眼金睛’的加持,一年来,我们亩均增产30斤、节约成本100元。”周卫笑着说。

本报记者 唐佳美 陆薇 卢兆欣

2024-09-06 智慧管理平台 为种田装上“最强大脑” 海安56万亩农田全部接入卫星巡田系统——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4036.html 1 3 用上“黑科技” 种田更省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