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在长江一级支流沮漳河宜昌枝江段,一头迷路的江豚宝宝,经过救援人员16小时的紧急营救后,从26公里外的支流河道脱困,顺利放归长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志刚点评:从发现迷路江豚到顺利营救放生,村民的保护意识和各部门的及时沟通联动,环环相扣的救援链为江豚顺利回归长江创造了条件。
“江豚一直都生活得很好,即使洪水期也没有离开。”入秋后,66岁的宜昌摄影师杨河在葛洲坝船闸旁的江豚观测点拍到好几只江豚,“以前江豚只在7月份才会跃出江面,现在这一带水域全年可见。”
杨河跟拍江豚已有6年。2023年6月,这位江豚“专职”摄影师,带着他拍摄的江豚照片,登上了联合国新闻头条。“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褒奖,也是对宜昌生态环境改善的褒奖。”
“长江江豚数量5年增加了23.42%。其中,长江宜昌段有20头以上,至少增长了30%。”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远高表示,这证明宜昌整体水环境优良、鱼类饵料资源丰富,长江大保护成果明显。
江豚是如何回来的?一段段足迹值得回望:
长江、清江宜昌段1973个入河排污口完成监测、溯源,并“一口一策”推进整治;
推动134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40%以上;
宜昌长江干支流船舶污染物水上接收转运处置全覆盖,“长江三峡1”号、“三峡氢舟1”号等多艘绿色智能船舶投入运营;
长江干流宜昌段、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及兴山香溪河等重点水域实现全面禁捕……
不止江豚,很多“挑剔”的“环评师”也择宜昌“上新”。
“胭脂鱼自然种群显著增长,‘四大家鱼’年自然繁殖产卵量稳定在百亿颗以上,鳤鱼再现宜昌江段。”刘远高说。
在远安,沮河国家湿地公园连续十多年迎来数百只中华秋沙鸭越冬;在宜都,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只罕见的白化斑嘴鸭;在五峰,后河吻虾虎鱼等多个新物种现身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