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海门手帕厂创立全国第一个“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在帮助解决军人家属就业、子女入学、老人照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1985年,成功做法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发文推广全国,被誉为“新时期全国拥军优属新创举”。
此后的40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军民,一直高度重视和弘扬拥军优属传统,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至今已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谱写出气势恢宏的军民融合新篇章。
迈出首创脚步,
加急电报催生双拥全国典型
“海门手帕厂张兰(化名)丈夫李宁(化名)超假数日,已决定给其军纪处分。”1984年7月,一封从安徽合肥某部队发来的加急电报,在海门手帕厂引起不小震动。
李宁本是素质过硬的志愿兵,还是代理排长。但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致残、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年老多病,妻子生孩子后,他不得已待在家里,超假数月不归,受到军纪处分,还差点被开除军籍。
作为彼时全国最大的手帕厂,海门手帕厂有职工近1200人,其中军属最多时有80多人。这封电报让时任厂党委书记杨晓时意识到:军人家庭存在不少困难和需求,便组织人员分头走访。
很快,军人家庭“五难三感”的现实摆到了厂党委一班人面前:住房难,孩子入托入学难,赡养老人难,操持家务难,生病照顾难;丈夫常年在外、产生孤独感,家务无人分担、常有忧愁感,上夜班无人接送、时有恐惧感。
7月10日上午,在手帕厂党委会议室,一班人研究决定成立军人家庭服务中心,为现役军人排忧解难。当天下午,“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在宣传栏张榜公布,列出优先解决军属住房、优先照顾军人子女入学、帮助军人家庭调解纠纷等8条工作细则。
海门手帕厂创办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得到了南通和海门党政军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截至1985年5月底,全市共建立344个军人家庭服务中心,为782户军队干部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解决了1078名军人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1985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南通市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经验。
1985年5月4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发南通市兴办“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新闻调查,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新时期拥军工作的又一创举》;同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南通市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经验。
放大首创效应,
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常办常新
一石激起千层浪。南通创办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创举,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军营引起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10月至1985年5月,南通市先后收到赞扬信1067封,战斗在西南边陲前线的18名南通籍干部联名给市委、市政府写信,赞扬家乡做了一件有利于军队建设的大好事。
时光飞逝,40年弹指一挥间,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拥军优属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南通市各级党委、政府由被动解决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由应急式排忧解难向制度化优待抚慰转变,先后出台20多个拥军优属政策文件,推动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规模的企业改制,带来了用工方式、分配形式等一系列变化,直接影响到部分军人家属的就业和生计。面对这一新情况,各级党委、政府牢记广泛开展“送技术、送科学、送文明”活动,增强军属参与竞争的能力;每年组织军嫂就业专场招聘会,帮助军嫂就业。同时建立军嫂就业补助金制度,对一时不能就业的发给生活补助费,兜底保障军嫂生活。
进入新时代,困扰军人军属的难题集中体现在“后路、后院、后代”上,这些年全市各级紧贴军人急需、军属急盼,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三后”问题。在退役军人安置工作中,通过建立量化考核、积分选岗“阳光安置”政策,近3年中全市370多名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和430多名政府安排的退役士兵100%安置,安置进度和质量连续3年在全省领先,基本实现本人、部队和接收单位“三满意”。优先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可优先选择名校就读……南通的优厚政策与贴心服务,让军人后顾无忧。
为激励军人建功立业,200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对驻军立功官兵与南通籍立功官兵同等标准进行奖励,16年来为2000余名驻通部队立功官兵发放奖励金600余万元。每年春节、“八一”建军节期间,市县四套班子领导遍访驻通部队和海军南通舰,带队走访慰问伤残军人、烈士遗属、生活困难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全市每年走访慰问2万人次,为6.8万名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和慰问金约8亿元。
“军人家庭无小事。当年创建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初衷,就是为军烈属办实事、送温暖,解决具体困难。”市双拥办负责人说,如今,依托退役军人服务站建立的“拥军服务岗”遍布全市1903个基层社区(村),全市的拥军优属服务工作走上专业化、精准化、便捷化轨道。
如皋市九华镇郑甸社区党总支书记、退役军人杨小春,每月都要收集一次辖区优抚对象的困难需求,并从小事入手,帮助烈军属、困难退役军人排忧解难。“很周到、很体贴!”社区军属顾建梅动情地说,他们夫妻俩身体都不好,儿子前年参军后,书记经常带人上门嘘寒问暖,每年大忙季节都派人过来帮助抢收抢种,“家里的压力减轻了,儿子在部队服役更安心了。”
另一个可喜的变化是,在政策激励、典型示范之下,全市逐步形成了政府大力倡导、机关和部门主动配合、全民积极参与的拥军优属新格局,每年有10多万干部群众直接参与为军人家庭服务。
相应的,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服务效应,也从军人军属扩展至全社会。热爱祖国、关心军队、助人为乐的新风尚,与江海大地上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相辅相成,引起全国关注,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传承首创精神,
全面打造军地融合发展新亮点
一盒燕麦、一箱牛奶,应收126元,“打八折,两样便宜了25块6毛。”在海安市海安街道星海社区的一家超市里,退役军人老周收起优待卡,满意地走出超市。超市负责人褚国云说,门口“拥军门店”的牌子,是她家10年前申请争取过来的,给优抚对象适当优惠,是她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
据介绍,2014年,星海社区有22家店铺与社区签订拥军协议,承诺给予优抚对象八至九折的优惠,现在这一数字已经增加至860余个,遍布城乡。
“在南通市,基层社区(村)有拥军服务点,城区有双拥一条街,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能获得优先、尊崇。”据市双拥办负责人介绍,南通有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28.6万人,居全省之首。近些年,南通全力打造“通通优军”拥军服务新品牌,建成双拥示范街8条、15分钟拥军服务圈106个,3000多家商家、企业推出了拥军优惠活动,3666支服务队吸纳退役军人志愿者近6万人。2021年,在全省率先推出具有身份识别功能的“通通优”拥军卡,发放超25万张,300多万人次享受地铁、公交、国有景区免费等各种优惠优待。2023年7月,这一尊崇礼遇已向全国优抚对象开放。
“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履职尽责,守护好百姓的安宁。”2024年5月16日,武警驻如东某部政府保障营房落成移交仪式上,官兵庄严承诺。新营房的落成移交,是南通支持部队练兵备战的一个缩影。近5年,我市清单式落实驻军部队训练场地、后勤保障设施建设、官兵医疗保障等实事项目400余个。
2023年,我市还启动“你为国戍边 我为你守家”关爱现役军人家庭活动,先后走访8000余户现役军人家庭,帮助400余户家庭解决了实际困难。
如东县新店利群小学杨欣瑶同学是“留守”军娃,她的父亲是一位“金头盔”获得者。老师们主动制定了全方位关爱计划,从学习到生活,合力守护军娃健康成长,“她的父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长年在外战备训练,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我们多费点心,也是应该的。”
从全国首家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到“通通优军”服务品牌,军民关系愈发密切:驻通部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捐资助学等活动,主动融入文明共建、协助开展国防教育,积极助推经济社会建设;南通籍军人更加安心国防建功立业,先后涌现了龚允冲、谢国江、沈俊镔和孙浩等闻名全军、全国的英模;南通的拥军优属典型层出不穷,国网南通供电公司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以江苏电力(如东)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服务队为原型的大型话剧《英雄归来》在全省巡演……
军心民心的凝聚,有效地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南通成长为全省第四个“万亿之城”,持续推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政治保障。 ·赵国庆 何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