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一篇题为《低俗炒作博眼球,爆“瓜”文化不可取》的文章,打着“人民网”旗号在网上被恶炒,引发部分网友误解。然而真相却是,人民网并没有发过这篇文章,此乃彻头彻尾的“套牌”戏法。所谓“society.people.com.cn.lblhky.com”的链接,根本不是人民网社会法治频道的网络地址。这样的事例并非偶发。尽管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但仿冒、假冒新闻网站、报刊社、广播电视机构、通讯社等新闻单位,或者擅自使用“新闻”“报道”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标识开设网站平台、注册账号、发布信息等行为仍有发生。一些机构或个人为了实现操弄舆论、平息舆情、谋取利益等目的,铤而走险伪造假冒重点媒体页面,妄图骗取网民信任,干扰传播秩序,搅乱舆论生态。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媒体的商标权、名称权,更是涉及违法违规,危害无穷。根据我国商标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倘若假冒媒体等行为用来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或低俗炒作,那便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诽谤罪、寻衅滋事罪、诈骗罪等,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还可能面临高额罚款。更甚者,若给媒体或公众造成经济损失、精神伤害,还得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更为严重的是,作为重点新闻媒体被假冒还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导致整个网络空间风声鹤唳,降低公众对类似网络信息的信任度。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形成,便如覆水难收,对网络生态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行动要求对仿冒、假冒新闻网站、报刊社、广播电视机构、通讯社等新闻单位这一类突出问题进行严厉打击。对假冒媒体必须露头就打,从严处置,形成有力震慑,才能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人民网《假冒媒体,岂是儿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通过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连续第二年发布“中国好感度”全球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攀升。今天的中国,对世界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风雨洗礼、走过峥嵘岁月,在接续奋斗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好感度”持续攀升,正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总量仅600多亿元到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从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向科技创新强国进发;从面临“被开除球籍的风险”到成为经济全球化“擎旗者”……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阔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对此,81.3%的受访者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89.2%的受访者肯定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卓越贡献,92.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科技实力令人赞叹。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借鉴,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今日之中国是世界之中国,伴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步伐,中国将更加紧密联系世界,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紧密联系世界中发展自身,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繁荣稳定,携手各国共同开创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北京青年报《中国好感度持续攀升说明了什么》
近日,厦门公安“直播带货”式普法火出圈儿,引起网友热议。视频中,穿制服的主播通过网络直播卖货话术,科普酒驾、吸毒、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及后果。网友纷纷评论:这么超前的宣传还没见过,法律知识就这么水灵灵地进了我脑子。当前,直播带货风头正盛,不少爆火的直播被质疑恶搞低俗、擦边引流,厦门公安的尝试却像一股清流,通过创意短视频普及法律知识,不但内容健康,而且深入浅出。诸如《醉驾套餐心动了吗》《毒品危害你可知》《偷盗到底刑不刑》等短视频,以贴近现实的方式,让观众在轻松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这种充满正能量和教育意义的内容,迅速俘获了观众的心,有望掀起“直播普法热”。酒驾、吸毒、盗窃等社会话题较为严肃,以传统形式宣传效果相对有限;“判三缓五”“罪责刑相适应”“罪刑法定”,这些专业抽象的法律术语,也让普通人不明就里。借助“反向带货”等流行元素,以诙谐幽默的手法,将法律知识融入大家熟悉的“网络热梗”,放大其普法效果,让社会公众看到普法竟可以如此亲民、接地气。直播带货还自带互动基因,大量的观众涌入直播间,纷纷通过留言和弹幕,向主播在线提问。这种即时反馈的机制,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提升了普法效率。同时,网络短视频能够迅速覆盖大量受众,厦门公安的普法视频在短时间内成为网络热点,再次证明了这种形式的强大传播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法律知识可以更快、更广泛地触达更多圈层和年龄段。这也启示我们,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既要延续“常规操作”,也需守正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渠道,聚焦和调动公众的关注点、兴奋点,越是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越应该“脑洞大开”,让普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羊城晚报《公安直播“带货”火出圈 打开“普法”的另一种方式》
近日,湖南省某班级内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一名男学生在跑步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但老师注意到这位学生的鞋子尺寸明显偏小,导致他的脚部受到了磨损。老师对此既感到欣慰又心疼,于是决定以奖励的形式为学生购买一双新鞋。这一举动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有人评论道:“这双鞋子就像一道光,孩子可能会铭记终生”。这位老师在意识到男孩的窘境之后,并没有直接戳破,也没有置之不顾,而是以奖励的名义帮助男孩,既维护了男孩的自尊心,让男孩体会到获得第一名的自豪感,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人文关怀构建起了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一颗感念的种子。谈及教师这一崇高职业,人们总联想到“传道授业解惑”。但教师的职责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深切关怀学生的全面成长,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注重人文关怀也就是“以人为本”,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表达恰当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应该将人文关怀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关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照,从而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从走进学生心灵开始,人文关怀是教育的第一要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抚育,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感知能力的全面提升。学校和老师要在人文关怀的视角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情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红网《老师送新鞋奖励男孩:人文关怀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颜清辉表示,将借鉴驾照扣分的方式,建立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将监管触角延伸至具体责任人,对违规责任人记分管理,警示教育医务人员主动约束手中的“处方一支笔”。梳理以往国家医保局通报的医保违规案例,处理结果一般是追回损失的医保基金,对相关机构进行违约罚款,暂停相关机构的医保服务,甚至永久取消其医保服务资格。一些不法分子涉案金额较大、情节严重,会被判处诈骗罪,但还是会有部分案件相关人员得不到“实质性惩处”。当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成了现行医保监管与惩戒机制体系下的“漏网之鱼”,意味着他们的违法成本低,在利益的驱使下,就有“重操旧业”的可能性。面对传统监管模式无法监管到人、处罚到人的现实问题,就必须给监管打上“制度新补丁”,给相关人员套上“紧箍咒”,进而遏制“破窗效应”,守住“医保为民”的底线。“驾照式记分”是提高相关人员越轨成本和违法代价的新方式,是“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的新实践。当然,惩戒手段也可以多重,未来如果实际情况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可以探索其他惩戒方式。惩戒的存在以及完善强化都是在提醒相关从业人员,莫伸手,否则得不偿失。当然,“驾照式记分”的惩戒方式也离不开当下数智赋能下的医保大数据监管、群众的监督举报机制等治理手段。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综合运用这些制度和手段,不断适应医保违规的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钱江晚报《“驾照式记分”,百姓“医靠”更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