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旅游市场不断发展,旅游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特点愈发明显。今年以来,县域旅游市场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更多下沉市场旅游目的地受到欢迎。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县域覆盖率由2012年的73%提升至2023年的93%,旅游景区有力支撑旅游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1866个县域旅游总收入平均值为42.95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平均值为508.2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1.19%、35.18%。县域旅游走热,有政策加力支持,也得益于我国县域旅游目的地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吸引市民下乡消费;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59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各地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优化配套设施,打造更丰富的旅游新供给。美团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外来游客在县域的消费额以29.8%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2023年县域外来游客消费占县域消费总量的比重接近25%。如何在县域“小地方”做好旅游“大生意”?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元军表示,县域旅游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出游体验。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自身特色,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做好差异化、个性化文章,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独特优势。同时与地域相邻、特色相近的县区联手,串珠成链,做大区域优势。
——人民日报《“小地方”做好旅游“大生意”》
公平正义不只蕴含在法律条文之中,更通过一个个具体司法活动关联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法系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以便利、高效的司法更好更快实现公平正义是法律赋予司法机关的神圣职责,也是回应人民群众更高司法需求的必然要求。政法系统要持续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听民声察民情常态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让人民群众成为法治建设的最大受益者。要推进严格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提高执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要推进公正司法,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提高服判息诉率和群众满意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法治日报《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近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就积极培育和挖掘新职业序列方面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据介绍,人社部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建设,持续动态调整职业分类体系,每年征集发布一批新职业信息。今年,发布了生物工程技术人员、口腔卫生技师、工业互联网运维员、会展搭建师、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等19个新职业。每次人社部发布新职业,总能引起关注进而引发热烈讨论。实际上,这些新职业往往是先有新业态存在之“实”,后有新职业发布之“名”。发布新职业,是为这些职业“赋名”或者说“正名”,也是在国家层面对其予以认可。人社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新职业主要是指暂时没有收录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里的新的职业序列,其具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是社会经济运行中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人员在从事这个职业,二是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媒体此前的报道显示,确定新职业需要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向社会公示后,才由人社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进行发布。新职业的评审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的社会性、技术性、稳定性等方面内容。社会性主要考察新兴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是否能够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技术性则观察职业是否能反映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群体性考量新兴职业现在的从业人员规模以及未来的发展活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大众创业创新,社会上涌现出众多新业态,为相关从业者“赋名”有其紧迫性,但也必须保证严谨性。新职业体现了新技术、新趋势、新需求,是观察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向的一个风向标。及时公布并规范新职业,有助于提升从业者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为他们拓展出新的更高质量的职业发展空间。新业态催生新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相关领域后,又会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有关各方要继续加强新职业配套人才的规范化培养、职业标准制定、技能等级认定、劳动权益保障等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新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促使新业态向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为人们提供发展新机遇和就业新选择,进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中工网《职业“上新”带来更多新机遇新选择新动能》
10月6日,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稻城亚丁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发布关于对未经批准私自进入保护区(景区)开展户外活动行为的通报。通报称,8名游客违反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亚丁景区的管理规定,给保护区和景区的保护、管理造成一定危害,即日起终身禁止8人再次进入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亚丁景区开展一切形式的旅游和活动。擅闯未开发区域的情况并不少,但景区作出如此严厉的处罚并不常见。这一次景区直接祭出了终身禁入的处罚,可见是景区态度的一次宣示:对擅闯行为表达格外明确的拒绝。擅闯野外区域,很有可能给生态带来不可逆的严重危害。据官方介绍,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近年来,一些擅闯行为更是“严重破坏了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此有着明确规定,要求“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一些区域如核心区等区域更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同时要求“进入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这几位受罚游客,明显违反了相关规定,而且从景区公布的细节看,情形颇为恶劣,“无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仍然偷摸进入未开放区域开展徒步旅游活动”。对此,景区作出“终身禁入”的处罚,可谓一点都不冤了。据景区通报,此举也是为了保障游客的安全,“由于自然保护区地形、气候环境复杂,加之深山区没有通信信号,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救援行动很难及时有效开展”。可见擅闯区域,不是什么追求刺激、挑战极限,而是对自身安全和公共利益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哪怕法律规定明确,哪怕悲剧、险情频发,但从互联网上的趋势看,人们似乎对擅闯未开发景区仍抱有一种玫瑰色的想象——所谓“探险视频”会被疯传,有人会饶有兴致、津津有味地谈论擅闯禁区,仿佛其中只有大自然的美妙馈赠,而其中隐藏的风险则被有选择地忽略。这一次稻城亚丁对擅闯未开发区域者终身禁入,有着标志性意义,也是给广大游客提一个醒:人们应当有更加健全的环保意识,也不能对不规范的野外探险抱有脱离现实的想象,这并不是什么挑战极限的壮举,而是挑战了法律和自身的安全底线。
——羊城晚报《稻城亚丁对擅闯者终身禁入,有标志性意义》
“别喂了!大鲤鱼撑死了!”日前,济南趵突泉景区保安拎“罪证”喊话游客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保安手提一条大鲤鱼称“撑死了”,心痛地将其扔到垃圾桶,并吹哨劝阻游客,提醒游客不要“荼害生灵”。自锦鲤走红成为“猪鲤”后,游客投喂热情日益高涨,投喂量与日俱增,有的游客往水里扔面包、火腿肠等,甚至还有人直接买大馒头带进景区,扔大块馒头,引发鲤鱼抢食。结果,“网红猪鲤”被大量投喂“活活撑死”。趵突泉的“网红猪鲤”死亡背后,不乏游客以爱的名义进行投喂,认为投喂是小事一桩,而且看到动物吃东西非常有趣,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热情投喂”却变成了“致命陷阱”。近年来,除了趵突泉的鲤鱼被游客过度投喂,全国多地的动物园、景区发生过游客不文明投喂的情况。游客的喜爱无可厚非,但对于动物而言,过度投喂难免成为“致命陷阱”,极有可能会导致动物生病或死亡。2015年,上海动物园的3头黇鹿在经历了数月的病痛折磨后相继死亡。解剖发现,3头黇鹿肠梗阻,胃中塑料袋、小毛巾等异物总重达38斤;2023年12月,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一游客发视频称喀纳斯网红野生狐狸趴在雪地中不幸死亡。该游客表示,之前会有游客投喂火腿肠等食物,怀疑与不当投喂有关。当然,“网红猪鲤”撑死事件,板子完全打在游客身上,也有失公允。有些景区和动物园,为了追求利益,将“投喂经济”当作一大卖点,专门设立“投喂动物体验区”,出售喂养饲料,让游客购买之后喂养动物。特别是在一些景区里的锦鲤池,成为景点中的“打卡点”,成为游客们最喜欢的地方,因为可以喂鱼看热闹。也因此,让不少游客片面认为投喂动物是合情合理,并非出格行为。显然,当务之急,相关部门要强化科普宣传力度,让普通公众了解与动物友好相处的基本常识,让游客认识到不当投喂对动物不是一种爱护,而是一种变相伤害,文明参观的氛围需要大家共同来营造。
——红网《“网红猪鲤”疑撑死,莫让热情投喂变成致命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