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市记忆

巾帼英烈叶邦瑾

□东皋子

在苏中革命老区如皋城北街道原邦瑾村内,筑有一条2023年命名的邦瑾路。从村名到路名,老区人民一直记挂着巾帼英烈叶邦瑾。

叶邦瑾1925年生于如东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从小爱读书。在哥哥叶邦泉的影响下,她耳濡目染,接受到革命启蒙教育,萌发了走上革命道路的想法。1940年,年仅15岁的叶邦瑾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斗争中。

1941年,党组织安排她参加基层民运工作。父母强烈反对,希望她继续读书。叶邦瑾说服家人,打起背包就出发。她一副村姑模样,被农民们称为“自家人”。1943年4月,日伪军队加强“清乡”,于苏中修筑上百公里的竹篱笆,沿线侮辱杀害农民。当时有民谣描述此事:“竹篱笆,硬分家,南边田,北边家,良田荒芜没法种,种好的粮食吃不到它。”叶邦瑾发动群众,带领一个行动组英勇地插入岔河、马塘等地,多次冒着敌人的炮火,大举破坏敌人封锁线上的竹篱笆,获得“模范组长”的美名。

1944年,她调任新华社一支社记者、地委土改工作团如皋柴湾组组长等职。柴湾区三联村反动势力尤为猖獗,土改征粮工作困难大。叶邦瑾主动请缨去那里。于是,她和胡义昌等人组织“坚持组”,挺入三联村。叶邦瑾不厌其烦,挨家挨户做工作,宣传革命的意义,三联村的土改征粮工作很快迎来转机。敌人出通告宣称:抓到叶邦瑾,赏黄豆10石,谁看到不报,格杀勿论。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吓不倒叶邦瑾,她在群众的掩护下,继续冒着生命危险干革命。

1946年8月9日,叶邦瑾、胡义昌正在翻身组长杨玉琴家开会商议工作,由于坏人告密,敌人获得情报,兵分三路扑向柴湾。情况十分危急,胡义昌不停催促叶邦瑾赶紧撤离,但是她坚持先去群众家通知正在养病的新工作队队员老赵撤离,不幸被捕。在押送回城的途中,敌人迫不及待地将叶邦瑾先拉到一座桥上又捆又打,向老百姓示威。21岁的叶邦瑾一直英勇不屈,8天后即惨遭杀害。

2024-10-0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6651.html 1 3 巾帼英烈叶邦瑾 /enpproperty-->